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下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编辑:sx_songlj

2018-03-21

经济结构是指企业所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情况。不同的经济结构类型关系到企业财务活动的发展程度、范围、投资方向、资金来源和盈利水平等。资源环境是关系企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本文为大家推荐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供大家参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导入:

很多同学已经注意到PPT上展示的这幅图片,这是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最准确的描述,它反映的什么经济呢?

学生: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自然(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形态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

突然间,1840年一声炮响,强势的西方国家携枪带炮地闯入中国,千百年不变的农耕文明被迫发生改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本环节设计意图及反思】

通过PPT展示两张图片来直截了当地使学生明确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背景。而实际的结果也达到了教师的预期。学生能准确描述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并能理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经济结构?通俗一点说,经济结构就是指在经济中那种经济成分占主要地位。中国古代是什么经济占主导?农业。所以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就是农业经济;而进入近代后,工业逐渐地取代了农业的地位,所以我们可以说近代中国逐渐向工业经济转变。理解了吗?

学生点头示意理解

【本环节设计意图及反思】

经济结构是一个政治经济学概念,所以为了防止解释专业概念而使学生更加不理解经济结构的内涵,也为了节约时间,教师设计用学生熟知的内容为例破题。课堂的反馈结果也证实这种处理方式是比较恰当的。

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及其影响。大家通过学案【目标落实】这个环节已经清楚地知道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民族工业的产生。

很好,那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表现,大家打开学案。

【本环节设计意图及反思】

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做到目标明确。

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不久,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五口通商地区开始投资开办为其商品输出和宗教文化侵略服务的企业。1843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开办墨海书馆;1845年,英人在广州黄埔开办柯拜船坞,美国传教士在宁波开办美华书馆;1850年英人在上海创办《字林西报》;此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又在上海、厦门等地接连开办几个船舶修理厂、加工厂、轮船公司等等。

材料二:据时人记载:“松、太利在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请各位同学快速浏览学案上给出的材料,回答四个问题:

1、外商资本主义经济什么时候出现

学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具体而言就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出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主要出现在沿海通商口岸,上海、广州、厦门、宁波、福州。

3、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后在中国兴办了哪些企业?

学生:主要有一些书馆、报社、轮船修理厂等等

非常好。西方资本主义在来到中国之前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所以创这些企业多数都采用机器生产,是典型的近代的企业。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后,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4、从材料二中大家能得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吗?

学生: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教师:非常的准确。所以我们可以说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

【本环节设计意图及反思】

通过学生阅读材料,自主完成学案上设计的四个问题,教师只起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作用。教学反馈的结果是: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基本回答的是鸦片战争以后,通过引导学生能将这一时间阶段化准确表述——19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给出的答案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学生非常准确的表述了当时外资企业出现的通商口岸。第三个问题学生能打出具体的企业,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得出了这些企业都是近代工业,并且也是学生强化了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就是使用机器生产。对于第四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是非常全面的,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准确得出结论。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一总结和强调,肯定学生的表现。通过这一环节,师生完美地落实了学案上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好,我们接下来看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就是变动的第二个表现。这是我们这一节课的一个重点。

二、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我们将注意力再次回到学案,学案上给大家呈现了三则材料,课前我们已经要求大家认真读过材料,并画出关键信息。现在老师再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各小组之间认真讨论一下我们的合作探究一: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

材料一: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材料二:1844年,茶的出口量达到53万担,超过战前(鸦片战争)最高出口量13万担,此后出口量继续上升。     

材料三: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生丝)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材料四: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合作探究一:请阅读材料,划出关键信息,并结合教材概括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

表现一:

学生:手工业者、农民大量破产

教师:非常好,这一点你是从哪里的出来的?还有没有其他表现?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

表现二:

学生:中国丝茶的出口量大大增加。

教师:那这能说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中哪个特点发生改变?

学生:中国的丝茶大量出口,自给自足的成分减少。

教师:那这意味着农产品不仅仅是产品,更多的变成了什么?

学生:商品,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强。

教师:还有其他的补充吗?老师给大家一个角度,丝茶出口是满足什么市场的需要?

表现三:

学生:中国(原料生产和商品生产)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主要有三个:

农民、手工业者的破产;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本环节设计意图及反思】

锻炼学生分析和使用材料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前就认真阅读材料,画出关键信息。课堂上由学生一起讨论来完成合作探究一。但在这一环节,学生暴露出一个问题——能从材料中找到关键信息,但缺乏专业、准确的表述。这也要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注意使用专业表述。PPT再次呈现,给学生以标准表述。落实学案上合作探究一。

教师:那大家注意看第一个表现,农民、手工业者破产。他们破产之后怎么生活呢?

学生:进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力,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计,成为工人。

教师: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以为这很多家庭无法做到自给自足,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大量生活用品,意味着中国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国内市场扩大

很好,那我们就可以得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能够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提供劳动力和市场。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