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学习 > 高中经济学

高中政治指导:人民币的发展史

编辑:sx_wangha

2012-09-20

产生:足值的金银条块→富商打上印记的金银条块→国家制造的铸币→货币

发展:人民币前的革命货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等地的农民组织为发展经济、方便借贷,建立了自己的金融机构并发行货币。1927年发行了浏东平民银行券,以后又以浏阳金冈公有财产保管处名义发行了“黄冈县信用合作社流通券”等。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苏区各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为了冲破敌人经济封锁和活跃农村经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先后发行了150多种纸币和十几种布币。随着根据地的逐步统一,苏区货币经历了区、县银行的货币和特区银行的货币阶段,最后统一成为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及各个分行发行的货币。到抗日战争时期,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为防止及抵制敌伪钞票渗入和流通,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独立自主的发展解放区的金融事业,分别设立了自己的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这个时期的货币一般称为“抗币”或“边币”。

上述只是人民币发行之前革命根据地货币发行的概况。由于根据地处在被封锁、分割的状态,,各根据地经济上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商品交流不发达,且地域狭小,没有发行统一货币的政治、经济基础,因而各地的经济、金融自成系统。但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货币的统一。

194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华北经济办事处宣布成立,开始着手统一货币工作。到1948年,华北、西北、华东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分散的货币发行和各种货币不固定的比值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障碍,发行统一货币已十分迫切。经党中央批准,由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组建的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同时发行人民币,标志着中国独立、统一、稳定的货币制度的开始。

第一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的质量现在看来是较粗糙的,这是当时条件有限所致。印制上有胶印、石印,纸张、油墨所用材料也不统一。总的来看,大面额票面好于小面额,后期好于前期。票面图案也较单调,表现内容简单,色彩变化少。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六字是由董必武同志书写,票版由晋冀边区印制局王益久、沈乃庸设计。

第一套人民币在我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改变了近百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混乱的货币体系,实现统一,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和人民政权的建立。

第二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需要而设计印刷的,于1955年2月21日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从1950年1月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召集著名的美术专家与钞票设计人员进行反复研究,提出设计方案。

第二套人民币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和自力更生的原则,进行了创新设计和精雕细刻,形成了明显的特点。

第二套人民币3元、5元、10元三个券别委托苏联代印,2元以下由国内印制。

第二套人民币有过两次改版:1元券由红色改为黑色;5元券另设计了一种版面。

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从经济上扫除了通货膨胀的痕迹,使货币制度从初步统一发展到巩固、稳定、健全阶段,印制技术从局部依靠外援到自力更生印质高质量的纸币。尽管如此,我国的印钞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第三套人民币:第三套人民币是集体创作的成果。195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着手成立美术、印制专家组成的设计组,有美术专家罗公柳、周另钊、侯一民,印制设计专家张作栋、沈乃庸等人,由他们集体设计第三套人民币。新颖的设计与先进的技术结合使第三套人民币的发行取得了极大成功,使我国印钞工业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不但结束了依靠外国印制货币的历史,而且为后来替第三世界国家印制钞票创造了条件。

第四套人民币:第四套人民币设计受当时政治气候影响,举棋不定拖延过久。本应在第三套人民币发行后10年左右出台的第四套人民币,实际上却间隔了近30年时间。1968年7月,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开始提上日程,设计主题要求表现“代化大革命”内容。1970年又提出表现“战备”的画面并标有语录。1973年至1975年研究时要求表现工农兵的英雄形象及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内容。1975年12月国务院又批示:新版人民币的设计“放一放再说”。1976年5月国务院又指示“新版人民币的事暂时不要办了”,使设计工作暂告一段落。

粉碎“四人帮”之后,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工作又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1977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再次报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方案,提出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原则。

但是第四套人民币在流通中发现还存在纸张薄、墨层手感差、容易掉色、券别的颜色区别不明显等不足。这些问题涉及到货币印制发行数量、生产能力、政治及经济形势诸方面。对上述存在问题,在“90版”的券别中已作了很多的改进。

标签:高中经济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