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练习题

编辑:sx_xingt

2013-03-29

【摘要】感谢您对精品学习网高一语文试题栏目的关注,小编特意在此发布了此文“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练习题”,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本文题目: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练习题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栖川怍渊沉( ) (2)卧疴对空林( )

(3)祁祁伤豳歌( ) (4)白日丽飞甍( )

(5)泪下如流霰( ) (6)谁能鬒不变(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薄霄愧云浮 ; (2) 卧疴对空林 ;

(3) 初景革绪风 ; (4) 索居易永久 ;

(5) 喧鸟覆春洲 ; (6) 佳期怅何许 ;

3.翻译或者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2)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3)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4.《登池上楼》一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略作分析。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10题。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悠远的鸣声)

B.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为了禄位而死去)

C.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揭开帷帘,打开窗子)

D.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保持节操)

6.请选出与“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中“薄”字的含义相同的一组:

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B.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C.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D.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7.请选出对《登池上楼》一诗理解错误的一项:

A.诗首四句,是诗的起兴,又含有比喻之意。这里,诗人将“我”与物连接在一起,使这几句诗的比喻之意十分显明——隐居之士悠然自适,仕宦之人志得意满,我欲为官仕途不顺,我欲隐居又乏此高致。

B.“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这种对自我状态的认识和分析,反映了诗人在仕与隐的去向上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美好的春光,使作者的烦恼一扫而光,心境变得愉悦,决定做一个自得其乐的隐者,与自然合而为一。

D.这首诗,或比喻,或直陈,写景仗着生动,写情真挚坦诚。

8.诗的开头两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应该怎样鉴赏这两句?

9.如何赏析诗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

10.《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文,回答11—15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注]。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邢、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宋初设“京朝官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也有兼管一县兵事的。因本非县令而管县,故称知某县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 除:任命,授职。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找,觅。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去。

D.恶吏苛刻 恶:讨厌,不喜欢。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以故河塞不通

B.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入为三司户部副使

C.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欲将夺之,必固与之

D.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第归,杀而鬻之

13.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包拯立朝刚毅、谋国为民的一组是( )

①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②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③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

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⑤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⑥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拯侍亲至孝,为了父母,两度辞官不就;父母去世,包拯在墓旁草庐中办完丧事仍不忍离开,乡中父老多次劝慰他。

B.包拯在端州当知府时,让制砚者只制出够上贡的砚台数,自己清廉自守,一年到头也不带走一方砚台。

C.包拯不仅铁面办案,而且富于智慧机巧。当一权贵因建花园亭台侵占了惠民河后,包拯当时隐忍不说,逢京城涨大水时,才趁机拆除了那些建筑。

D.包拯不仅自身刚正清廉,而且对后人也有严格要求。他订下规矩:后代子孙作官的人中凡是有贪赃者,活着不能回家,死后不能葬入祖坟。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三、表达交流

16.古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往往寄情山水,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大自然中。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解析与答案]

一、积累运用

1.思路解析:这里的字有些是要比较详细地掌握的,如“怍”“霰”“疴”等,而有些是只要简单掌握就可以了,如“豳”、“霰”、“鬒”等。

答案:依次为zuò、kē、bīn、méng、xiàn、zhěn。

2.思路解析:这里考查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答案:(1)愧对。(2)病。(3)消除。 (4)孤独。(5)覆盖。(6)悲伤。

3.思路解析:第1句的关键词为“进德”。第(2)句的关键词为“革”、“改”。第(3)句的关键词为“怅”。

答案:(1)要想增进德业限于智力拙劣,要想隐退躬耕体力不能胜任。(2)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存的寒风,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3)回乡的日期在何时,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

4.思路解析:谢灵运的诗有一种结构,就是“叙事——写景——议论”,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给诗歌分段。

答案:此诗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应是前八句,是叙事,当然包含对自己的处境和心境的叙述;第二层是中间八句,是写景;第三层是后面六句,是议论,诗人联想到《诗经•七月》和《楚辞•招隐士》,从中拈出一个“归”字,表示自己的归隐之志。

二、阅读理解

5.思路解析:B项,应为追求禄位。

答案:B

6.思路解析:A厚度小。B丛薄,草木杂生的地方。C厚度小,与“厚”相反。D迫近,逼近。

答案:D

7.思路解析:优美的春光更加构起了作者的感伤情怀。

答案:C

8.思路解析:手法是起兴,鉴赏应该从效果作用方面入笔。

答案:这两句运用了兴的手法。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禁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自媚。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绘得相当逼真。次句写仰视飞鸿,想象它振翮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9.思路解析:这两句写出了初春的特点。

答案:“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神来之笔,作者紧扣新春景色的特点,由远及近,绘声绘色,赋予春景以感情。这两句景情融化,自然贴切。

10.思路解析:要读完全诗才可以回答,由诗的前两句“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即可以看出来。

答案: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

11.思路解析:寻:随即,不久。

答案:B

12.思路解析:B前“为”是介词,“因为”;后“为”是动词,“成为”。C前“与”是介词,“跟、和”;后“与”是动词“给、给予”。D前“之”是助词,无意义;后“之”是代词,“他们”。

答案:A

13.思路解析:①说明包拯善于推断,料事如神。⑤说明包拯待人厚道,能宽恕别人。

答案:C

14.思路解析:原文没有包拯隐忍的内容。

答案:C

15.思路解析:第(1)句考查“缘”、“遗”等词。第(2)句考查“病”、“经度”等词语。

答案:(1)端州生产砚台,前任地方官借口上贡,一律(全都)索要几十倍的数量用来送给权贵。(2)解州盐务管理的法规全都使百姓疲弊(困苦),包拯前去治理它,奏请皇上允许各方面都让商贩畅通。

三、表达交流

16.答案:这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人有之,如李白、陶渊明。今人也有。在不得志的时候该怎样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总结】2013年精品学习网为小编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章“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练习题”,今后还会发布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您在精品学习网学习愉快!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