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编辑:haoyy

2014-08-04

这篇高一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是精品学习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理解三大改造

(1)内容: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运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的失误。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A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的束缚。

B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C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E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F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3、经济体制改革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意义: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影响:

A 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B 推动了农村改革的深入。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了解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实施: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创办经济特区:

(1)含义: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创办:创办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A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B 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3)影响:

A 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B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C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这些开发区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注:第一批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中属于江苏的有2个:连云港和南通。南京是第三批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中共十四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共十五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