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试题

最新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编辑:

2016-06-03

22.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中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张謇倡导“ 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

C.“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

D.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23. 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

对此历史时期,正确的认识是

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4.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

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2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流行词语,下列各组中,都是从属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是

A.阶级斗争  一国两制   无私奉献      B.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  经济特区

C.市场经济   勤俭节约  休闲娱乐      D.和谐文明   注重环保  小康社会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26.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

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

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2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确的表述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28.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 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29.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没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30.《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里的诗篇不包含

A.“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B.“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C.“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D.“发展才是硬道理”

31. 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B.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C.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32.“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种情况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33. 1905年在北 京前门大观楼影院放映了中国人自己摄制电影是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风云儿女》

34. 一位学者说:“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天朝迷梦破灭的过程,随着天朝迷梦的破灭,原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中国人对于一向所贱视的称之为蛮夷、讥之为鬼子的外国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甚至对西方文明产生盲目的崇拜。在这样的情况下,洋人对于缠足风俗的反对态度势必会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右图为清朝女子,右图为民国初年的时尚女郎)下列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B. 新文化运动时期消灭了缠足风俗

C. 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废止缠足

D. 戊戌变法时期提倡立法进行干预

35.15至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3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 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37.在“新航路的开辟”地图中,开辟线路1和线路2的航海家分别是

A. 达•伽马、哥伦布                       B. 麦哲伦、哥伦布

C. 迪亚士、 麦哲伦                        D. 哥伦布、麦哲伦

38.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直接作用的是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 .美洲进入世界大家庭   D.工商业资本主义力量增强

39.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被称为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出现是因为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侵略和掠夺

C.探险家对美洲的探索范围不断扩大

D.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纷纷建立

40.17世纪中期,由于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而和英国发生三次战争的国家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

41.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海外市场的形成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圈地运动的推进  D.民主制度的确立

42.荷兰诗人冯德尔曾经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了世界上所以的海港”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A.15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