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试题

2016级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编辑:

2016-04-25

31.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下列哪条铁路的建成

A.淞沪铁路   B.京张铁路   C.唐胥铁路   D.京汉铁路

32.“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居民

A.上海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部地区      D.两广地区

33.“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       B.航海事业      C.航空事业      D.电报电讯

34.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①旗袍     ②中山装     ③西装     ④里弄住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36.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7.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了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38.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39.斯大林模式的典型特征是

A.高度集中   B.个人专权   C.个人崇拜   D.行政干预

40.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包括3小题,46题14分,47题14分,48题12分)46.(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台湾高山族耕田图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材料四: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材料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曲线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4分)

(2)据材料三,指出“暑袜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2分)

(3)据材料四,概括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1分)与材料三相比,分析其特点。(2分)

(4)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民族工业诞生,1912年到1919年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出现“春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47.(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材料二:全国私营企业发展情况(1992~1997)

年份 户数 人数 注册资金

数量(户) 增长(%) 数量(万人) 增长(%) 数量(亿元) 增长(%)

1992 139633 - 232 - 221 -

1993 237919 70.39 373 60.78 681 208.14

1994 432240 81.68 648 73.73 1448 112.63

1995 654531 51.43 956 47.53 2622 81.08

1996 819252 25.17 1171 22.49 3752 43.1

1997 960726 17.27 1349 15.2 5140 36.99

材料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厦门建筑

厦门民居            厦门街景                    厦大校舍

材料四:福建地形图(局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幅图反映了我国经济成分有何重大变化?(2分)结合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分析造成这些重大变化的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历史现象?(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厦门近代建筑的主要特点。(2分)

(4)数百年来,永定土楼持续修建而建筑样式基本不变,厦门的建筑却发生了较大变化。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2分)

48.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下面是双方主要观点:

关于农业问题

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修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关于工业化问题

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

布哈林认为,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历史》必修II(岳麓书社)

材料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基本思想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主要内容是: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材料三: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观点。(3分)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1分)

(2)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活动有何成功之处?(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2分)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2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