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试题

人教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

编辑:sx_xingt

2013-03-18

【摘要】鉴于大家对精品学习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人教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人教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

人教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及答案

(测试时间:50分钟 评价分值:10 0分)

第I卷 选择题(60分)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10安徽省马鞍山模拟)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到:“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父系家长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度

2. 观察下表,在西周时期,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 妾 一般称谓

妻(正配)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 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

3.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 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 )

A.定期朝觐秦始皇 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

C.按受秦始皇任命 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4. (2010年广东六校模拟)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5.(2010年北京西城区模拟)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A.宗法制得以恢复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6. (2010年北京崇文区模拟)下列按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 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 部

C.中书省→六部→门下省→尚书省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7.(2010年广东茂名模拟)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8.(2010年北京丰台区模拟)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它负责管理( )

A.起草政令 B.审核政令

C.全国军事 D.行政事务

9.(2010年广东广州模拟)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恩 荫制

10.(2010年安徽安庆模拟)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

A.荐举制 B.封邦建国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11.(2009年山东高考卷,)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独特的建筑文化。下列建筑最能体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 )

A.天坛 B.太庙 C.颐和园 D.太和殿

12.(2009年广东高考卷,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

是 (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3.(2010年广东汕头模拟)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14.(2010年湖南师大附中模拟)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通判负责监督 B.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15.(2010年江苏常州模拟)《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B.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

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第II卷 非选择题(40分)

本卷共3大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4分,共40分。

16.(2010年福建龙岩模拟)史论结合,即客观史实和科学理论的结合,它是历史学习与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与策略。惟有尊重客观史实,确立唯物史观,贯彻论从史出,才能真正学好历史。试以这一原则与策略,回答下列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问题。

(1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其中的两个特点。你选择哪些史实(政治制度)证实这一论点? (2分)为什么?(3分)

(2)阅读下列材料

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之。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廷尉议是。”

请回答:

根据材料指出,当时对“诸子功臣”的安置办法是什么? (1分)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行了什么制度? (1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制度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体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试以你所知的历史现象证实这一观点。(4分)

17.(2010年江苏省丹阳高中模拟) (11分)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 ,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4分)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2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 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1分)

18. (2010.江西省安福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材料四 科举者,……专取四书刊号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4分)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4分)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3)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2分)

单元测试答案详解

第一单元

1. 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国史纲(上古篇)》”、“武王、周公”可知是西周,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封建”即“封邦建国”。

答案:C

2.解析:西周宗法制明确规定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A

3. 解析:秦朝实行 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答案:C

4. 解析: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下,不过三代,分封诸侯势力做大,威胁中央,导致了七国之乱。

答案:B

5.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还采取有:“附益之法”(不许诸侯招结宾客,限制他们的活动,不准参与政事);“酎金夺爵”(zhòu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汉武帝借口贡金斤两成色不足等,废掉了一些侯国)等。

答案:B

6. 答案:D

7.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提示“文武将吏”和“朝廷”可以判断是藩镇割据现象,属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故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A

8.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属容易题。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本题可用排除法选择,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可排除AB;而古代全国军事由皇帝来掌管的,可排除C;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所以选D。

答案:D

9.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答案:B

10. 解析:上面四种制度只有科举制公正公平的按才能选拔人才。故选C。

答案:C

11. 解析: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紫禁城内最能体现中国帝制权力的象徵。它不仅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型制也是最高规格。皇帝出宫到太和殿,午门钟鼓齐鸣,殿廷乐队相继演奏,殿内外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以显示封建帝王的尊贵和威严。

答案:D

12. 解析:从秦朝初创皇帝制度,到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再到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以至于明代取消丞相,古代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但是这一过程并非一条直线,如清初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就严重威胁了皇权,属于特殊情况。

答案:D

13. 解析:中国在秦朝时期确立中央集权,影响深远,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其他国家也存在君主专制但是一些国家(如印度)文明中断过;分封制实行的后期会出现诸侯割据地方的局面,跟“统一”相违背;三省六部制是处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

答案:D

14. 解析:宋朝时期,为制约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军权,负责监督地方长官的是通判。因此B项错误。

答案:B

15. 答案:D

16.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题目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尤其要注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这是经常考查的重点。

答案:(1)史实论证:分封制;(1分)宗法制。(1分)

理由: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其进行直接地干涉和控制;(1分)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1分)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1分)

(2)以国家的赋税收入“赏赐之”(1分)郡县制。(1分)影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2分)

(3)积极作用:有利于治理黄河、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消极作用:沉重的赋税延缓了扩大再生产的进程;重税征商,成为商品经济的桎梏,封建社会晚期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以上两个作用各答到2点即给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4分)

17. 答案:(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2分)

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2分)

(2)郡国并行;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2分)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2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2分)

(4)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和管理。(1分)

18. 答案:(1) ①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明朝八股取士。(4分)

变化: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八股取士以呆板空洞的八股文为标准。(4分)

(2)原因: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1分)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着中央和地方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1分)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魏晋以来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1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统治者严厉控制士人思想。(1分)

(3)启示: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2分)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精品学习网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人教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更多频道:

高中频道      高中英语学习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