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试题

北京市朝阳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编辑:

2015-11-19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10.上面文言文中,陈靖的劝农之策历经太宗、真宗两朝,最终却没能施行,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11.用斜线(/)给下面划线部分断句。(5分)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遂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自知》)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作其中8道题)(8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 。 (荀子《劝学》)

②后值倾覆, ,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③狗吠深巷中, 。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④谢公宿处今尚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⑥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

⑦山水之乐, 。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⑧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前赤壁赋》)

⑨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⑩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8分)

望江南·江南岸

(北宋)王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以“江南岸”起句,所写景物为江岸所见,“半晴阴”是全词的总体背景。

B.“帆去帆来”一句巧妙化用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别离的情感蕴含其中。

C.下片全部实写,先正面议论,用“兴废事”三字点出怀古之意,再转到具体写景。

D.全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转换自然,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情韵悠然。

②词的结尾写道“行客莫登临”,词人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香道·人道·天道

香道、茶道、花道,被中国历代文人称为“雅事中的雅事”。但茶道与花道传承之时,香道却被冷落了。

香道源于人道。环形香、线香、粉香等本就与生活十分密切。奶奶念经要点佛香,父亲驱除家中秽气要点线香,我读唐宋诗文时也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像“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李白),像“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白居易),还有“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陆游)等等,都是。香是中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香文化随着祭祀祖宗、奉天敬神就开始了,并逐渐成为文人的独特爱好。如屈原的《离骚》,还有孔子《漪兰》之曲的形成传说等。至唐代,香文化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唐代是一个逐渐重视人的时代,强调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在初唐日渐勃兴的文学风气推动下,品香有燃、熏、置、煮、佩等多种方式,并被赋予了三种境界:得气、得神、得道。香文化也从闻香、品香而形成了由闻香、赏烟、养生、悟道等组成的完整的香道体系。同时人们把对香的品味提升到了衡量人品的标准,“闻香识人”,沉香也就成了高尚德行的象征。

沉香被称为“香中之王”,是中国文人香的基本原料。人们爱沉香不是因为《本草纲目》中所说“片值万钱”,而是从“形而下者是谓器,形而上者是谓道”的角度来重视的。沉香树并不香,香的是它的树脂,但这树脂只在刀砍斧伤、雷电摧残后,入土、入水历尽艰辛中,才由天地孕育成奇香。人们自然把它视作天地灵物。

香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这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英国作家吉卜林说:“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作为嗅觉文化的香道,它的深度及美学价值,超越了民族、地域,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最能引发人们共鸣。今天世界所有名贵香水,多少都加了从沉香中提取的精油。

香道也是天道,是“禅意”。《楞严经》纪录高僧围绕沉香与佛对答,香严童子的回答是,“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踪)”。无独有偶,这种禅意也出现于诗人陈与义的《焚香》诗中:“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在这种境界里,香味不是从木中来,不是从火中来,也不是从空中来,更不是从烟中来,而是从心中来。这“心”,就是人的本真。正因如此,《圣经》里有沉香树是上帝亲手所栽的叙述,佛教把沉香当成敬佛圣品。

中国哲学始终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发展境界,也是人类共有的一个“梦”。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有删改)

1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香道源于人道”的一项是(3分)

A.香与生活关系很密切,就连清洁空气都会用到香。

B.无论是祭祀祖先还是礼佛敬神,人们都离不开香。

C.香是中国文人的独特爱好,吟诗作文也离不开香。

D.在唐代文人的推动下,香文化逐渐发展成“香道”。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孔子的《漪兰》之曲,都证明着香文化已逐渐成为了中国文人的独特爱好。

B.香文化有“得气、得神、得道”三种境界,而且逐渐摆脱了闻香、品香的雏形,进而形成完整的香道体系。

C.沉香被称作是“香中之王”,但有意思的是,香味不来源于树本身,而是被人们视作“天地灵物”的树脂。

D.《楞严经》中香严童子的回答与陈与义的《焚香》诗,都说明香气不来自木头,也不来自烟火,只来自心。

16.作者认为“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理由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6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