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试题

2010届哈六中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编辑:

2013-11-25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周德威 “为人能而多智”的是(    )

① 欲必生致之                      ② 见白马殊甲者,当佯走以避之

③ 德威伺章已过,挥铁槌击之        ④ 从庄宗于河上,以趋汴州

⑤ 粱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⑥ 吾以深人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德威望见远方的烟尘就能知道敌人的数量,为人足智多谋。周德威也非常勇敢,在梁军和晋军交战中,他挥起铁槌击中梁军骁勇大将陈章,活捉了他。

B.梁王派王景仁率领七万军队攻打晋国时,率领的都是梁国的精锐部队,而晋国军队少。于是周德威避其锋芒,扬己之长。后退到鄗邑与之周旋,最终获得大胜。

C.庄宗亲率大军,逼近汴州时,他向周德威询问作战策略,虽然周德威进言只有用计取胜,难以凭力硬夺,但是庄宗未能采纳他的建议,导致汴州一战失利。

D.周德威统帅军队审时度势,知己知彼,其征战多年不断胜利的战绩证明了他的大智大勇。文末记叙周德威最终战死疆场,也可谓是彰显其大智大勇的挽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乘白马被硃甲以自异,欲必生致之(3分)

(2)今吾军于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3分)

(3)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秋波媚①·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②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④,应待人来。

【注】①这首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在南郑(今属陕西)任上时。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高兴亭,在南郑城的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内的长安南山。

②烽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③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均为唐代长安的名胜。

(1)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4分)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选一题作答)

(1)楚天千里清秋,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江南游子。                 ,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1.契阔谈?,心念旧恩。              ,              。

2.                ,李凭中国弹箜篌。                    ,芙蓉泣露香兰笑。

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五、六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1分)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唯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用人不如笼中的鹁鸪来渲染一种枯燥乏味,孤独凄凉的气氛,从而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B.本文作者通过对秋虫鸣声的向往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感慨连秋虫都难以存活的现实。

C.文章深凝之处是道出了作者喜爱秋虫的原因,道出了生活的哲理,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激情。

D.作者认为生活中的苦味酸味比没有味道好,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比心如槁木好,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丝毫没有想要归隐的意思。

E.本文写到虫声引起秋士伤怀,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落叶引起秋士伤怀,两篇文章的用意都在强调秋士特别容易伤感。

15.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秋虫的叫声的?(4分)

16.没有秋虫的地方与秋虫集居之处的环境各有什么特点?(各不超过14个字)(6分)

17.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井底”“铅色”用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