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教案

编辑:

2012-08-08

1.共性(共同的优点):

因为它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机器大生产)相联系(且生活困苦),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于组织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2.个性(自己的特点):革、盟、集

(1)身受三重压迫,处境悲惨(长、低、恶),革命性最强;

(2)和农民阶级有天然联系,便于结盟;

(3)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

3.结论: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改变中国命运的希望)。

五.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外部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

(2)内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理论准备

(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4)实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维新思想--发展完善

(1)思想特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2)康有为的"两《考》":(封建礼法不可信;儒家祖师要变法)(既要顾及中国国情,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意义:冲击顽固守旧势力,奠定变法理论基础。

(3)梁启超的"通议":  意义--指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3."公车上书"(举人上书)--采取行动(从思想到行动)

(1)"公车上书"呼吁变法  (2)《中外纪闻》宣传变法    (3)强学会推动变法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1.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改政体);要不要兴西学(改教育)。

2.性质: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依据:提出系统的变法措施

2.保国会成立: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依据:

(1)有目的: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参政议政;(2)有纲领:保国、保种、保教;(3)有组织:北京、上海设总会,各地设分会。

3.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光绪帝不是资产阶级的皇帝)

4.变法内容:

(1)政治:上书裁冗员废旗权;→参政

(2)经济:设局奖发明编预算;→发资

(3)军事:裁绿营征兵设海军;→强军

(4)文教:办学废八股译馆留。→兴文    (但不是废除科举制)

5.评价:

(1)进步:三利一打三拥护

三利一打: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利于西学传播,利于维新分子参政,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三拥护: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2)局限:三种主张未实行

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行动比宣言退步)

(五)戊戌政变--变法结束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