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知识点

高二语文上册祖国山川颂赏析及语言特色

编辑:donghk

2019-01-02

本篇文章为同学们整理了高二语文上册祖国山川颂赏析及语言特色,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吧。

《祖国山川颂》赏析:

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是一篇饱含深情、歌颂祖国的抒情散文。它用饱满的热情,华美的辞章,热情讴歌着祖国的山河,抒写着对祖国深挚的热爱之情。

华辞丽章首先表现在描述的对象上。

作者赞颂祖国的山川,既有概括性的整体感受,又有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还有自己生活的细节。如概括性的,“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它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以及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具体展现,是从整体上展现不同季节祖国山河的美丽。而“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的椰林碧海……”则是祖国山河的集中典型的举例,因为它们是令我们自豪的壮美河山的代表。而对扬子江、黄果树等地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及对家乡门前小溪的描述,则是从切身体味上,从细节中展现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赞美。

整体、部分以及细节的多层次、多侧面展现,使得作者对祖国山川的歌颂既大气磅礴,又细致入微,是文章深切动人的主要原因。

华辞丽章其次表现在选用的词语上。

恰当地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能很好地描摹情状,展现特点。如写祖国曾经的苦难,作者选用了“(狂风)扫荡”“(冰雹)打击”“(霜雪)封锁”“(大火)烧灼”“(暴雨)冲刷”“(炮弹)轰击”,不同对象搭配不同动词,使语言严谨准确,又富于变化,突出祖国曾经遭受过的重重灾难。写夏天清晨劳动的姑娘,作者选用了“踩着(露珠)”“走到(小溪边)”“汲满(一桶水)”,三个连续的动词,活化出当时的情态,展现出淳朴劳动者的美丽。而“澄澈的(清溪)”“沸腾咆哮的(瀑布)”“波平如镜的(湖泊)”“飞流急湍的(险滩)”等词语,绘形绘声,写态写势,形象写出了长江在奔流过程中无尽的变幻。“耸峙的(峭壁)”“突兀的(危崖)”“嵯峨的(怪石)”“挺立的(苍松)”,是作者山顶所见,因对象不同,词采各异。

而整散结合的句式,也使行文富于变化,更好地表情达意。如写长江,写黄果树瀑布的这两段,行文时整时散,节奏有快有慢,动心骇目,摇曳生姿,曲尽其妙。通过丰富的词汇,多变的句式,借具体的景物,展现着对祖国饱满深挚的感情。

华辞丽章还表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文中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或单独、或综合使用。如“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是拟人;“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珠花迸发,有如巨龙吐沫”是比喻;“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衣裳,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谷变成了辽阔葱绿的田园,沼泽变成了明镜般的湖泊,险峻的山峰低头臣服,易怒的江河也愿供奔走”,是排比和拟人;“脚下是苍茫的云海,云海的间隙中是缩小了的村镇,是游丝一般通往天边的道路”,是顶真和比喻。丰富的修辞手法,加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也更好地服务于展现祖国山河美丽的主旨。

总之,辞章的华美是内心饱满情感的外化,正是因为感情真挚而充沛,作者才会调动自己丰富的积累,尽力寻找富于表现力的词句,去讴歌,去赞美,去感受,去体味,也才带给我们深深地感动和热爱。

语言特色:

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清新雅致

语言的魅力首先来自修辞的艺术功力。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有力、清新雅致。

1.比喻

比喻修辞的运用主要在于选用贴切新鲜的喻体。本文的喻体新鲜独到,准确传神。如“天上的羽云像轻纱似的”“蔚蓝的天空像半透明的碧玉”“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这里的“轻纱”“碧玉”“微笑的眼睛”就很形象贴切,分别写出了羽云的柔美、天空的澄澈、桥的亲切可人等特点,若把羽云写成像棉花团、天空像湛蓝的海水、桥的两孔像是人的两个鼻孔,不仅不恰当,更毫无美感。喻体的美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情色彩。

2.拟人

作者发挥想象力,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动作、神态、情感,使语言情深意浓,有神魄活力。如作者写春天的生机时,说“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衣裳”,昆虫们“正在以人们所熟悉的语言庆祝它们新生的快乐”;写夏天的清晨时,说“云雀在天空歌唱”,使我们仿佛听到云雀美妙的歌声,惬意的凉爽浸透全身;写太阳,不说“红彤彤的太阳”,而是说“红光满面的太阳”,好像太阳是位鹤发童颜的老公公,可亲又可爱;写秋天的美丽,尤其有诗的韵味,“翠锦斑斓的黄叶,露出树木些微的倦意”,这里的“倦意”一下子把大自然写活了,写出了大自然的节律变化,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3.排比

大量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本文语言的繁丰之美与气势雄壮之美。如第四段,写祖国疆土的辽阔,“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整齐的句式,一气呵成,把丰富的内容一笔带出,有大气包举之势。第二十六段,写扬子江的涛水,“它在成长,在变幻,一时它是萦回在牛羊牧草之间澄澈的清溪,一时它又是沸腾咆哮、素气云浮的瀑布,一时它是波平如镜、静静地映着蓝天白云的湖泊,一时它又是飞流急湍、奔腾在崇山峡谷之间的险滩……”这里一波三折地写出了扬子江变化多姿的壮美,仿佛是一首回旋激荡、雄浑博大的交响乐。此外,本文的第五段、第六段、第十一段、第二十九段等都是整段运用了排比句式,势若千里,气贯长虹,都给人以旋律强劲的美感。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融入大量色彩描写,使语言绚丽夺目

现代作家刘白羽说:“没有色彩就没有艺术,色彩是构成形象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以画著文”,使语言有绘画之美。如歌唱祖国大地焕发生机的描写:“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衣裳,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壑变成了辽阔葱绿的田园”,这里用不同程度的绿色绘出了一幅富有鲜明层次感的三明治式的“绿色海洋”图,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对祖国四季风光的描写:“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它又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这里运用多种色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祖国四季风光的美丽动人,词语的色彩感极强。

文中还有“绿色的苍苔”“碧油油的春草”“青青的草色”“银色的小溪”“金红的果子”“翠锦斑斓的黄叶”“碧绿的海水”、“白茫茫的浪花”“蔚蓝的天空”“半透明的碧玉”“悬空的彩练”……这些像一幅幅绚丽夺目的风景画掠过我们的眼帘,美不胜收,达到了“文中有画”的艺术效果。正如丹纳所说:“文学作品是容不得抽象观念的,应该所有的思想都是形象,所有的字儿都能唤起色彩鲜明的形体。”

三、创造性地炼字炼句,使语言活色生香

古人写诗词非常讲究炼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本文作者在锤炼字词方面造诣颇深,常常让人拍案叫绝、啧啧称奇。

在动词的锤炼上,更是活色生香。如:“清秋之夜,天上的羽云……给微风徐徐地曳过天河……”这个“曳”字就把“羽云”“微风”的质感和动作的柔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了。“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这个“踮”字将“每一棵树”动态化、拟人化,赋予了“每一棵树”人的思想情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棵棵树正翘首以待的热切的神态。“太阳就睡在我们脚下”,一个“睡”字很传神地展现出画面的安详和环境的静谧。还有,“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拥吻着每一个树梢,它的笑是金色的”“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只看见万丈红霞捧出了初升的太阳”“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这些精炼的词语――“拥吻”“蹒跚”“颓然倒下”“捧出”“掩映”“披覆”――将大自然描绘得活力无限、出神入化、神采飞扬。

文中还用精炼的形容词描摹情景,将客观情景写得栩栩如生,形神兼具。如“登上最后的顶峰,周围是耸峙的峭壁,突兀的危崖,嵯峨的怪石,挺立的苍松……”

大量的叠词,使语言有旋律之美,如:“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浩浩荡荡的扬子江”“光秃秃的群山”“青青的草色”“白茫茫的浪花”等都增添了语言的无限活力。

四、活用吸纳诗词意境,使语言诗情与哲思兼具

作者黄药眠是以创作新诗走入文坛的,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朱金顺先生点评他的散文时说:“黄先生以诗人来写散文,他的散文总是充满了诗意,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本文有不少地方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1.有的语言对仗工整,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有诗的韵律感

如,“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飘荡,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浸人衣袖。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逼视……”

2.有的语言富有诗的画境

如对黄果树瀑布的描写:“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彩练”就让人联想到谢�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美丽画面;“静静的群山,仍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让我们想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隽永意境;“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让我们想到晏殊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浪漫情趣;“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望故乡”,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情,不正是化用了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吗?

3.有的语言还融合着诗情和哲理

如,“人世有变迁,而春天则永远循环不已,生生不息。”一语道尽宇宙永恒而人生无常的宇宙观,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青青的草色,一直绵延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草比花有时更能引起人们许多的联想和遐思”等,对“草”的意象作了形象而深蕴的哲理性概括。古人认为“芳草”一直长到天的边崖,挡住春天的归路。辛弃疾就说:“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草”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寓情之丰富,非其他物类所能及。所以作者说“草”比“花”更能引起人们许多的联想。

综上所述,本文的语言既讲究炼字、炼句、炼意的功夫,又有古典诗词的韵味;既优美生动,又清新隽永。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