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一单元练习题: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编辑:sx_xingt

2013-03-19

【摘要】鉴于大家对精品学习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二语文一单元练习题: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二语文一单元练习题: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

第1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 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赍发(jī)   ②彤云(tónɡ)   ③庇祐(bì)

④ 仓廒(áo) ⑤迤逦(lǐ) ⑥央浼(měi)

⑦剜肉(wān) ⑧少顷(qǐnɡ) ⑨昭然(zhāo)

(2)给多音字注音

①模模样mú模型mó    ②干干事ɡàn干涸ɡān

③供供销ɡōnɡ供奉ɡònɡ ④累连累lěi果实累累léi劳累lèi

2.辨形组词

①陪陪伴赔赔偿   ②眷眷恋券证券   ③暇空暇瑕瑕疵

④嗽咳 嗽漱漱口 ⑤诂训诂沽沽酒 ⑥撼震撼憾遗憾

⑦掇拾掇辍辍学 ⑧玷玷污拈拈轻怕重 ⑨呐呐喊讷木讷

3.词语释义

(1)迤逦:缓慢前行。

(2)干碍:关涉,妨害。

(3)交割:办交接手续。

(4)庇祐:保佑。

(5)央浼:恳求,请托。

(6)不尴尬:鬼鬼祟祟,不正派。也作“尴尬”或者“不尴不尬”。

(7)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里都能满足。

(8)逆来顺受:对恶劣的环境和无礼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4.近义词辨析

(1)玷辱•玷污

玷辱:使蒙受耻辱。

玷污:弄脏,使有污点,比喻辱没。

例句:身为党的领导干部,他的这种做法,不仅玷污了他自己的人格,而且也玷辱了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他辜负了党和人民对他的期望,成了历史的罪人。

(2)尴尬•难堪

尴尬:a.处境困难,不好处理;b.(神色、神态)不自然。

难堪:a.难以忍受,b.难为情。

例句:①环境保护深入人心,不使用塑料袋没有人反对。问题在于没有另外的替代产品,使普通百姓既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又陷入“塑料袋想用不能用,如果不用却不知道用什么”的尴尬境地。

②在民主党的辩论会中,刚在爱荷华州遭遇上滑铁卢的希拉里再遇难堪事,辩论会主持人竟毫不留情地向她表示,选民好像较喜欢奥巴马。

(3)庇祐•庇护

庇祐:保佑,用于神灵对人。

庇护:袒护,保护,用于人对人,多含贬义。

例句:①这二十个人衣着简单,梦想着在上帝的庇祐下过上乌托邦式的生活。

②长安四年(704年),由于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在武则天的庇护下嚣张跋扈,到了天下人“毁之”的地步,武则天为了保全他们的性命,被迫退位。

一、整体感知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节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回。通读全文,概述本文的情节,并指出本文情节安排上的特点。

答案 课文开始写林冲遇到李小二,既为原文发展埋下伏笔,又显示了林冲扶危济困的精神和忍气吞声、不思反抗的软弱性格。次写陆虞候酒店设计,写得若隐若现,却使读者有山雨欲来之感。接着写林冲得信,又惊又怒,情节渐趋紧张。再写林冲找不到仇敌,苟且偷安的故态复萌,情节又趋平缓。火烧草料场,门后听真情,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生活现实终于迫使林冲显露英雄本色、奋起反抗。

整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有疏有密,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性格渐趋丰满。

2.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答案 林冲来到沧州,一直抱着安度刑期、回家团聚的想法。即使他知道陆谦来沧州加害于他,却仍心存幻想,求“神明庇祐”。直到草料场燃起大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谦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百般迫害自己的真相,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绝不会给他一条生路。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激起了他抗争的斗志,于是他毅然杀死了仇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二、深层探究

1.开端中,作者说林冲“闲走”,其实闲笔不闲,这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插叙林冲在东京时曾救助过李小二,表现林冲的正义感、侠义精神。

(2)明明是蒙冤受辱,却说成是自己怒触别人,称自己是“罪囚”,称仇人是“高太尉”,说起这些并不气愤,用平平淡淡、无可奈何的口气,表现了林冲委曲求全、不思反抗的软弱性格。

2.林冲的形象在梁山好汉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其性格特征。

答案

第一个层面

善良正直

侠肝义胆

扶危济困

嫉恶如仇 林冲在东京曾“看顾”过李小二,在沧州服刑时,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表现了林冲心地善良、行事侠义的一面。但是,当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充分体现了林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在山神庙林冲手刃仇敌时,一声怒吼,惊破敌胆,林冲威猛之中迸发出了他性格中反抗黑暗、崇尚正义的本质。

第二个层面

逆来顺受

安分守己

安于现状

随遇而安 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虽然心有疑虑,并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的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透风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已经淡漠了,忍辱含垢、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祐”。随遇而安的林冲仍在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到京城与家人团聚。

第三个层面

细心周到

做事缜密 他管草料场,小心谨慎,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做事很细致;草厅被雪压塌后,他又“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细心探查;山神庙歼敌时,他“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出其不意,占据主动。这些都表现了他细心缜密的性格特点。

3.本文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课文也着力描写“风雪”。试问,作者是怎样描写“风雪”的?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何作用和意义?

答案

直接

描写

“风雪” 第一处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时间之长。

第二处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第三处 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二、三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贴切。

侧面

烘托

“风雪” 通过环

境衬托

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通过人

物动

作、感

觉衬托

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作用: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们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高潮,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

意义:这一回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作者落笔中处处不忘“火和雪”,精心描写“火”和“雪”这两种互不相容的事物,且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暗示着林冲和高俅、陆谦等人是水火不相容的。

4.本文的细节描写也历来为人赞叹,试举例说明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

细节 作用

陆虞候和富安“闪”进李小二的酒店,言谈举止鬼鬼祟祟,引起李小二的怀疑,并让老婆去偷听。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林冲进了山神庙,“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由此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林冲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 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并非林冲疏忽所致,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5.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中作者的确成功地描写了“风雪”,但同时,作者在文中还精心写了“火”,写火有什么作用呢?

答案 作者所描写的“火”,作用有三:一是衬托“风雪”之大,“火”越是不断地出现,我们越是能感受到风的刺骨,雪的猛烈;二是表现人物性格;三是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火,作者不断地设疑解疑,使情节不断向高潮发展,冲天的大火燃烧之时,也正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到来之时。

三、技法迁移

细节描写

[文本回顾] 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沽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技法点拨]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要运用好细节描写可遵循以下步骤:

1.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器官,对事物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

2.选用典型细节。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技法运用]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①撚(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案 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恁地(nèn)   玷辱(zhān)

酒馔(zhuàn) 搠倒(suò)

B.连累(lěi) 髭须(zī)

洗漱(shù) 剜心(wān)

C.提防(dī) 彤云(tónɡ)

庇祐(pì) 仓廒(áo)

D.赍发(jī) 供桌(ɡōnɡ)

央浼(měi) 模样(mú)

答案 B

解析 A项“玷”读diàn,“搠”读shuò;C项“庇”读bì;D项“供”读ɡònɡ。

2.下列各组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天理昭然        礼尚往来

溯流而上 鸦鹊无声

B.贪脏枉法 鬼鬼祟祟

碎琼乱玉 余音绕梁

C.果品酒撰 交头结耳

毕恭毕敬 纷至沓来

D.素不相识 吃饭防噎

人才汇萃 厚颜无耻

答案 C

解析 A项鹊—雀;B项脏—赃;C项撰—馔,结—接;D项汇—荟。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好歹要结果他性命        (结束,杀死)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 (冒犯、触怒)

B.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 (从来)

当时管待林冲酒食 (款待,招待)

C.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 (消息)

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 (给)

D.我自在门前理会 (懂得,领会)

你可和差拨便去那里交割 (办交接手续)

答案 D

解析 理会:料理。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要在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上下________,尤其是要重视建立经常性的隐患排查机制,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2)中国留学生直击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也目睹了“藏独”分子的捣乱行径,但是“在捣乱的究竟是些什么人”成为大家最大的________。

(3)虽然会议仅有半小时,却达到了两个小时的目的,与会者聚精会神,听完领导和各方人士代表的发言,既没有疲劳感,更没有________感,而觉轻松愉快。

A.工夫    疑惑    絮叨

B.工夫 困惑 絮烦

C.功夫 疑惑 絮烦

D.功夫 困惑 絮叨

答案 C

解析 工夫:时间,时候;功夫:本领,造诣,武术等。困惑:感到疑难,不知该怎么办;疑惑:心里不明白,困惑。絮烦:因过多或重复而感到厌烦;絮叨:形容说话啰唆。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假如没有这场金融危机,家具网络营销的春天也许不会来得这么快。但一切已经发生,我们能做的应该是顺应历史的浪潮,寻找汹涌波涛中的商机。也许,下一个机遇也是被逼上梁山的。

B.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一般闪过,快捷异常。

C.便入去听了一个时辰,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甚么。”

D.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答案 B

解析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与句意不符。A项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C项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D项崇论宏议:指与众不同,超出一般的见解。

二、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6.本段开头写林冲用了几个连贯的动词“掇”“挺”“拽”“喝”,从而使林冲的形象跃然纸上。试分析其形象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三个动词说明他的小心谨慎,做事细心。“喝”这个词说明他经过了艰苦的思想斗争,思想性格终于爆发出质的飞跃。他是一个转变立场、抛弃幻想、要手刃仇人、同以前的统治者彻底决裂的反抗者的形象。

7.“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这句话如何理解?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林冲杀人的理直气壮、正气凛然,二是充分揭露了高俅、陆谦等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卑鄙、狠毒和罪恶。

8.小说在林冲怒杀三人的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节安排得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杀差拨、富安先用枪一下搠倒,略写;杀陆谦用刀,详写。杀陆谦时先审后杀,并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细腻地刻画出了林冲此时此刻的复仇心理。动词“提”“丢翻”“踏”“搁”“扯开”“剜”的准确运用,写出了林冲的武艺高强以及不慌不忙、从容自如的神态。

9.陆谦是林冲最恨的人,照理来说应该第一个杀掉,可是为什么偏要把他放到最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差拨是本地人,各地情况都很熟,容易跑掉,而富安又比陆谦跑得快,当然应该先杀差拨,再追杀富安。陆谦忘恩负义,卖友求荣,最没心肝,最可恶,所以一定要使他死得明白:情理难容,死有余辜。这样安排既符合生活逻辑,又足以揭示林冲疾恶如仇、光明磊落的个性特征。

三、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林冲见差拨

沧州牢城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林冲只骂的一佛出世,哪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却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嫌小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皆赖差拨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患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已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视。”林冲听得呼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告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差拨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叫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贴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教看天王堂时,这是营中第一样省力气的勾当,早晚只烧香扫地便了。你看别的囚徒,从早起直做到晚,尚不饶他。还有一等无人情的,拨他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林冲道:“谢得照顾。”(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有删改)

1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选文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D.选文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选文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现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答案 BC

解析 选文第二段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林冲与差拨的对话,所以A项是正确的;选文通过第一段中“一般的罪人”与林冲的对话,以及差拨对林冲的辱骂,分别从侧面和正面揭示了管营、差拨对犯人的残忍欺压,并真实地展示了牢营的黑暗,所以D项是正确的;E项则可以通过第二段中林冲的原话得到证实;B项中“一般的罪人”并非都知道林冲被高太尉陷害,因此,该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C项中“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的原因不是林冲“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而是差拨要诈人钱财。

11.选文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向他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概括介绍牢营的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解析 这类题目首先需要学生宏观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然后再分析第一段与文章其他部分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以及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就全文结构来看,第一段通过写“一般的罪人”与林冲的对话,侧面揭示了牢营的黑暗;而文章后面的部分,则从事实上深刻揭露了牢营的黑暗和看管牢营的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尤其是写林冲在给钱之前和给钱之后受到的截然不同的待遇,更是将牢营的黑暗和差拨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从全文来看,第一段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又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12.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解析 选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分析差拨的语言信息是解答本题第一问的关键;同样,第二问的答案也主要是基于人物语言和态度的前后变化而得出的。如从先前的“一世也不发迹”到收受钱财之后的“久后必然发迹”。所以对该题的简要分析从差拨的语言入手即可。

13.对第二段中“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却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出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种身份:教头身份和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谨慎小心、沉着冷静、隐忍顺从、顾及颜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丰富内涵的能力。学生在对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再以“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却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为着眼点,挖掘林冲这一人物所具有的多面而立体的形象,从而对林冲这一人物形象作出准确而有创意的解读。

四、语言运用(10分,每小题5分)

14.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同意。“那雪正下得紧”一句中的“紧”字写雪,是通感手法,以感觉来写视觉,使人感受强烈、真切,写出了雪的气势,烘托了林冲这个落魄英雄的处境。

解析 要从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烘托氛围的作用角度考虑。如果答不同意,能分析出理由,言之成理亦可。

15.(2010•浙江六校联考)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据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 800万人,他们中大多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接受良好的教育。请你拟写一条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语言简明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字数在18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示例2)雪中送炭三春暖,留守儿童盼关爱

(示例3)温暖孩子的心灵,让留守之地阳光普照

解析 主题要体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语言要有文采,修辞方法运用恰当。

【火字旁】火做左旁形态变,由宽变窄捺变点,首点与撇有距离,短撇末点与撇连。

灯 灯

炉 炉 炸 炸

炮 炮

安 茅 屋 稳

, 性 定 菜 羹

香 。 世

味 薄

方 好 人 情

淡 最 长 。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精品学习网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二语文一单元练习题: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更多频道:

高中频道      高中英语学习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