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历史 > 高二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下册调研检测试题(一):有答案

编辑:sx_yanxf

2016-05-27

精品学习网高中频道为大家编辑了高二历史下册调研检测试题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和小编一起加油努力吧。

一. 选择题(60个小题,每题1分,共6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分封制在周初和周后期的结果截然不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                          B.生产力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生产关系的变化

2. 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3.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有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 , 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 ( 康熙 ) 四人而已。”其中的“国家政体”指

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文官体制       D.监察体制

4. 《通典•职官》记载:(汉武帝)“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他郡。……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关于以上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执法不避皇亲国戚以警示贵族官僚

B.改变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格局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严密控制

D.创立诸侯只享用租税而无治民权并受所在郡监督的制度

5.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7. 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

D.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8. 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9. “历史总是喜欢在关键时刻玩一点小的噱头,将几千年中国乡村权力格局翻过来的革命,居然在这样一个俄国式的名词下进行的,尽管这个名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依旧没有多少人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可却没有耽误人们在它的旗帜下奋斗。……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材料中所说的革命指

A.土地革命                            B.土地改革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0.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国民党“比较努力”抗战的作用是

A.有利于开辟敌后战场        B.赢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C.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D.取得了正面战场胜利

11. 下列有关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共八大强调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B.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C.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1999年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12. 表l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

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

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

13. “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14. 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说:“我知道,1954 年在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 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标志“另一个时代开始”的事件是

A.中美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15. 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16.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八条规定:“出卖的物品一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这一规定旨在

A.限制罗马贵族的特权             B.确立等价交换的原则

C.维护下层平民的利益             D.保护罗马公民的财产权

17.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的,然而却由于他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他这句话是对

A.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的抨击          B.查理一世专制统治的批判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否定          D.查理二世复辟统治的不满

18. 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19.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此宪法体现法国政权的特点包括

①体现了分权的原则           ②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③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④内阁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 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中主张:“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D.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21.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该现象

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②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③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性 ④不利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23. 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24. 《梦梁录》记载:“……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不断出现,时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城内极其繁华,被称为东南第一州”。与这段描述的情景可能同时代出现的有

A.在x藏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辖            B.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输出国外

C.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D.《四书章句集注》始编成

25. 马克思曾说,在珍妮纺纱机发明之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出一个双头人容易”。中国能改变马克思这一断言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6.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

A.该现象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B.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C.该现象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材料反映的现象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27. 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表2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100 153

A.2                   B. 31             C. 73                D. 193

28.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其中出现 C 到 D 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国民经济的调整            D. “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29.  “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0. 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31. 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32. 下列对“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最准确理解是

A.铁路与火车都以经济掠夺为目的

B.铁路与火车都是可以牟利的工具

C.铁路和火车带来致富的机会和条件

D.铁路与火车意味着消耗大量的能源

33. 哥伦布在遗言中说:“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我发现了很多其他住着食人者的岛屿——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结合这段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结论具有真实性的是

A. 哥伦布曾经到达过印度并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

B. 哥伦布根本没有到达印度

C. 哥伦布发现印度附近岛屿上住着食人者

D. 哥伦布到死时才知道他发现了印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