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历史 > 高二历史寒假作业

上学期高二历史寒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编辑:

2016-02-15

20.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通过一系列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建设的主要观点。以下言论出自抗战时期的是

A.“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B.“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 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C.“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1.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恩格斯意在说明

A.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

C.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

D.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

22. 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

A.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23.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24.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D.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25.弗洛姆深刻地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你认为以下哪种理解正确?

A.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生意义

B.19世纪科学快速发展,20世纪科学面对伦理道德的巨大挑战

C.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20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灾难和污染的威胁

D. 19世纪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2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5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15分,)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2分)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4分)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27.(20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 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个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6分)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 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2分)

三、选做题(在28~30题中任选做一题,如有多做,则以第一题计分。)(15分)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神宗实录•万历十八年二月》中对一条鞭法的说明为:“总括一县之赋役,

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丁粮必输于官。”

——《神宗实录》

材料二  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税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

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

(1581)“一条鞭法”的推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改革的影响。(6分)

29.(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8分)

30.(15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 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3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改革的影响。(6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