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化学 > 高二化学试题

2010学年高二化学期中试题及答案

编辑:

2013-11-24

13、一定条件下的反应:PCl5(g) PCl3(g)+C12(g)(正反应吸热)达到平衡后,下列情况使

PCl5分解率降低的是:

A. 温度、体积不变,充入氩气       B. 体积不变,对体系加热

C. 温度、体积不变,充入氯气       D. 温度不变,增大容器体积

14、已知下列数据:  Fe(s)+12O2(g) =FeO(s)     △H1=-272kJ•mol-1

2Al(s)+32O2(g) =Al2O3(s)   △H2=-1675kJ•mol-1

则:2Al(s) +3FeO(s) = Al2O3(s) + 3Fe(s) 的 △H3是:

A.+859 kJ•mol-1            B.-859 kJ•mol-1

C.-1403 kJ•mol-1           D.-2491 kJ•mol-1

15、可逆反应2SO2 + O2   2SO3,如果SO2的起始浓度为2 mol/L ,2min后SO2的浓度为1.8mol/L,则用SO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A、1mol/(L•min)                 B、0.9mol/(L•min)

C、0.2mol/(L•min)               D、0.1mol/(L•min)

16、设C+CO2=2CO △H>0的反应速率为V1 ;N2+3H2=2NH3 △H<0的反应速率为V2。若升温,V1和V2的变化可能是:

A、同时增大                B、同时减少

C、V1增大、V2减少         D、V1减少、V2增大

17、某温度下,浓度都是1 mol•L-1的两种气体X2和Y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反应平衡时,测得物质的浓度分别为:c(X2)=0.4 mol•L-1,c(Y2)=0.8 mol•L-1,c(Z)=0.4 mol•L-1,则该反应的反应式可表示为:

A.X2+2Y2       2XY2     B.2X2+Y2    X2Y

C.3X2+Y2    2X3Y     D.X2+3Y2    2XY3

18、反应2X(g)+Y(g)   2Z(g)+热量,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Z)]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T1

C.T1>T2,p1>p2        D.T1>T2,p1

19、下列的平衡移动图中,其中能表示由于减少反应物浓度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的是:

A                  B                     C                 D

二 、不定项选择题(共21分,每题有1~2个答案,全对每题给3分,若有两个答案只选一个且对则得2分,有错则该小题为0分)

20、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气)+ B2(气) 2AB(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单位时间生成的n mol的A2同时生成2n mol的AB

B、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C、单位时间生成2n mol的AB同时生成n mol的B2

D、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B2

21、已知N2+3H2=2NH3 △H<0,硫化氢难电离。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给硫化氢水溶液中加碱有利于S2-的生成

B. 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氧化反应

C. 高压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D. 500℃左右比室温更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22、在密闭容器中加入4mol A和2mol B发生如下反应2A(气)+B(气)  3C(气)+D(气)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p mol/L,若温度和体积不变时按下列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浓度仍为p mol/L的是:

A.  2molA+1molB            B.  2molA+1molB+3molC +1moD

C.  3molC+1molD            D.  6molC+2molD

23、在t1℃时2A(气)  B(气) △H=Q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为M1, t2℃时该反应的平衡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为M2 , 当平衡从t1℃升温至t2℃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Q<0,平衡左移,M1>M2       B、若Q<0,平衡右移, M1

C、若Q>0,平衡左移,M1>M2       D、若Q>0,平衡右移, M1

24、体积可变容器中,可逆反应A(g)+2B(g) nC(g)(正反应放热)生成物C的浓度随压强变化并建立平衡的关系图,则n值与压强p1、p2的关系正确的是:  C

A. p2>p1,n<3       浓

B. p2>p1,n>3                    度

C. p1>p2,n<3

D. p1>p2,n>3                                                   t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