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高中 >

苏教版高一语文下册六国论知识点

编辑:donghk

2019-03-05 15:37:23

本篇文章为同学们整理了苏教版高一语文下册六国论知识点,文章中包括:六国论原文、六国论注释、六国论创作背景、六国论作者简介、及练习题,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

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 魏世家》和《战国策 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6.既:已经。

7.免:幸免。

8.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9.速:招致。

10.再:两次。

11.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12.洎:及,等到。

13.谗:小人的坏话。

14.殆:快要。

15.智力:智谋和力量。

16.使:假如。

1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1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19.事:侍奉。

20.礼:礼待。名为动。

2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

22.势:形势。

23.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2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 月,每月,名为状。以,而。

25.为:治理

26.劫:胁迫,挟制。

27.势弱于秦。 于:比。

2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凭借。

29.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以:凭着。

30.故事:旧例。

31.迁:改变

32.是故:因此

33.始:才

34.当:如果

创作背景:

《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作者简介: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练习题: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2.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3.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4. 暴霜露(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古义:______________

2.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______________

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件事

古义:______________

4.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古义:______________

5.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义:______________

6.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兵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2. 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义不赂秦()

2. 李牧连却之()

3.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5.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6. 以地事秦()

7.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9. 始速祸焉()

10.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 洎牧以谗诛。()

3. 是又在六国下矣。()

4.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 斯用兵之效也。()

参考答案

一、1. “厌”通“餍”,满足;2. “当”通“倘”,如果;3. “无”通“毋”,不要;4. “暴”通“曝”,暴露。

二、1. 它的实际数量。2. 泛指祖辈、父辈。3. 表示由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于”“以至”。4. 先例。5. 智谋与力量。6. 这样以后。

三、1. 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军队;2. 失去的/灭亡/逃亡的人。

四、1. 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2.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3. 名词用作动词,礼待。4. 名词用作动词,吞下。5. 名词做状语。日,每天;月,每月。6. 名词用作动词,侍奉。7. 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8. 名词用作状语,按理来说。9. 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10.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五、1. 被动句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2. 被动句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3. 判断句 这是比六国还要差了。

4. 判断句 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5. 判断句 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标签:

● 相关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