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自主招生 > 自主招生录取

高校自主招生录取难自主

编辑:sx_liuyx

2013-12-04

摘要:又到了一年高考报名的时候,各高校也开始了自主招生,在2014年自主招生简章还未发布前,精品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校自主招生录取难自主,欢迎大家参考!

不自主因为不掌权

高校招生权是“因政府行政分权而得到的公权”,招生职能不应为政府部门、企业或其他事业单位等所替代

1952年以来,教育部统一高考成为高校招生几乎唯一的形式长期不动摇。由于录取制度刚性,标准单一,高校基本上没有招生自主权,中学教学也因此陷入“片追”(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应试教育的泥潭不能自拔。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统一管理模式下办学主体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的弊端日益显著,高校办学者对于自主招生的要求更为迫切和强烈。

作为民法上的“非营利法人”,与教学权、颁发学历学位证书权等一样,高校招生权是“因政府行政分权而得到的公权”,其“公权职能是以国家教育权为后盾,通过纵向行政分权体制下延至高校,具体履行教育教学职能,以保障公民的公平受教育权为最高宗旨”。因此,高校应享有招生自主权,其招生职能不应为政府部门、企业或其他事业单位等所替代。但在现实中,无论是南方科技大学的“自主办学实验”3年来如履薄冰,还是华师大与纽约大学合作办学的“准生证”一拖再拖,都说明目前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控制下,人事权和高教资源统归教育部,高校获得的自主办学权十分有限,招生当然也不例外。

自主招生并不必然导致腐败,被质疑根源在于高校在政府行政管理之下还不够自主

对于高校自主招生变为折腾学生,在试点路上逐渐偏移的现状,有家长认为教育部给予高校权力过大是导致混乱的原因,赞成相对公平的全国统一高考。但事实上,自主招生并不一定伴随腐败。早在民国时期直至1952年,中国高校都实行自主招生,据学者调查当年大学招生导致的腐败并不令人印象深刻,许多家境贫寒子弟依靠勤奋读书也能升入大学。在国外多数国家历来有大学自治传统,不同高校依据公共考试成绩、推荐信、高中成绩、面试、论文等综合评价衡量学生以绝对是否录取,名校自主招生的腐败新闻少之又少。

反观中国,自主招生屡屡出问题的根源恰恰在高校还不够自主。中国高校大多数是公办,其权力主要来源于政府授权,政府对高校进行调控和督查很多时候变成了高度集中的直接管理干预,依据SCI,重点学科数、博士点数等显性指标控制资源分配。整个教育系统内部,上级行政领导对校长有绝对的“生杀大权”,学校的人、财、物等诸权很大程度上为学校之外的力量特别是行政力量所掌控,下级对上级负责成为大学运作的基本逻辑。

自主权靠教育部“下放”

高校规划、招生人数、组织等都要由教育部审批, 高校的法定自主招生权只剩“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

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校七项办学自主权,其中第一项就是有关招生方面的自主权。第32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尽管依据《行政许可法》规定,高校招生标准和招生方式应该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并不需要行政许可。但现实是高校规划、专业设置、人数、招生组织等方面高校基本不能自主,所谓的自主招生权基本就只剩下“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也就是说,法律赋予的高校办学自主权被行政部门垄断,自主招生并非高校固有的权利,而是政府给高校的授权,而且这种权利下放是随时可以收回的。

与高考绑定,集中录取、只能拿一张通知书的的规则决定了自主招生不过是拿到高考优惠券

现阶段教育部规定的高校自主招生的流程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先要参加试点招生学校的笔试,通过笔试之后,再参加面试,面试之后学生获得自主招生的资格。获得资格的学生要参加高考,然后再填报高考志愿。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要把它填报在第一志愿或者A志愿。高考成绩公布之后,这个学生的成绩达到这个学生实现承诺的录取优惠条件才被录取。这样的自主招生是嫁接在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规则之上的,还是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其他非应试标准所占权重极小。

在依靠高考统一选拔人才的前提下,达到自主招生申请条件的学生仍然要走填报志愿的路径,入选考生只能选择一所高校确认录取志愿,最终只能获得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就意味着,所谓的自主招生不过是拿到高考录取优惠券,学生的选择权并没有扩大。真正的自主招生,高校和考生应该是双向选择的关系。每一所自主招生的学校自主地提出达到多少分数要求可以申请学校,而达到申请条件的学生,自主地向多所学校提出申请,这些学校自主地、独立地进行录取。一个学生可以申请多所学校,可以同时获得多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民办高校纳入统招模式后失去原有自主招生权,特色被剥夺难与公办高校公平竞争

自2009年生源质量好的公办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不再设定5%的上限以来,每年重点高校自主招生的竞争愈演愈烈。相比之下,民办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却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最新数据显示,教育部公布的80所自主招生的高校仅限于公办重点大学,民办高校无权自主招生。显而易见,就生源“进口”的“第一关”而言,就使民办高校缺乏与公办高校公平竞争的基础。但民办高校从资源属性来讲,不花国家财政一分钱,校方决定招什么样的人本来更应该自主,也是其发展壮大的竞争特色。自从纳入国家统招计划,民办高校陷入尴尬之中在诸如自主招生试点等方面备受责难,失去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

自主招生政策正在紧缩

2012年教育部再度重申录取人数不超过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的限制,试点高效招生继续必须提前报批

政府对高校自主招生权的控制首先体现在获得授权的学校规模以及招生比例。从2001年只有几所中学在江苏省内试点,到2010年有近80所学校纳入高校自主招生体系,教育部在不断扩大试点区域,但每所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仍然需要授权。2008年底,教育部更是明确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突破自主招生5%的名额上限,同时不需要教育部审批招生计划。但仅仅过了1年多,自主招生选拔试点政策就全面收紧,2010年要求全部自主选拔试点高校必须提前报批。

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通知,政府重申试点高校选拔录取人数一般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的限制,并首次为高校自主选拔人数设置了“原则控制在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数的120%,最高不超过200%”的上限。此前准许自主招生试点满三年的“985”工程高校对特别优秀考生不设高考成绩下线的宽松政策也已消失。

靠就业率定夺专业的“生死”,高效在专业设置上的自主权至今仍靠教育审批

另一个对自主招生政策吸引力有较大影响的内容是专业设置。最新政策是教育部要求专业设置与就业率挂钩。上月下发的通知要求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尽管教育部提出“四个不准”以防止就业率造假,但人们普遍担心文学、历史、哲学、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将受到冲击。广东省教育厅公开的数据显示,无论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基础学科的就业率都是垫底。

上述新政再度证明了1991年《教育法》就规定高效在专业设置方面的自主权至今还是审批制。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办得好不好也要由上级部门组织进行评估。这种模式下,学校考虑更多的是追求社会热门专业,追求行政审批容易通过,师资、设备、教育模式、特色等都不需要考虑。但其实一旦将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下放到学校,招生要对学生、对社会负责,学校就必须考虑“产品”是否能够获得市场认可,就业率自然不是问题。

自主招生必须仅仅是高考的重要补充,教育部不想看到自主招生联盟继续扩大

不仅录取人数缩水,教育部最新通知还强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是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要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参加完自主招生考试后,还必须参加高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才能最终被录取。这个绑定计划之下,学校的自主决定权不会有扩大的可能性。

总结:欢迎准考生们点击浏览精品的高考栏目下自主招生频道,了解最新的2014年自主招生信息,上面的高校自主招生录取难自主一文供您参考!

浏览了本文的读者也浏览了:

2013自主招生面试题(浙江大学) 

清华北大面试题:可否推进“转基因” 

2014年自主招生面试:自主招生七大考察方向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