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语文 > 高考语文试题

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精选

编辑:

2016-06-04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苦瓜况味

秦勇

①不知何时起,城里的人一到周末便往郊外跑,吃一顿刚采回的蔬菜、池塘里的清水鱼。若是到立夏,农家小院里、地坝边、菜地里,几根木棍或竹竿搭成的篱笆,绿油油地挂满了瓜果。除丝瓜、黄瓜外,不时会看到一根一根青翠欲滴的苦瓜,掩映在篱笆墙的绿荫里。

②那苦瓜,翠翠的,沾着露水,泛着绿光,但它不像丝瓜那样光滑,周身疙疙瘩瘩,隆起许多卵形的凹凸小包,像癞蛤蟆其貌不扬。从藤上摘下几根鲜嫩的苦瓜,腌上一盘,夹上一筷子,嚼上一小口,脆脆的,苦苦的,但又夹着一丝甘甜、一缕清香,回味无穷。

③记得这苦瓜并非本地的农作物,它应属于亚洲热带地区的植物,算是“外来菜”。农村的孩子,总是喜欢吃甜的,山里的刺果、桑葚、地菇,特别是甘蔗,甜得让人馋嘴。所以,读中学前都没有吃过苦瓜,后来,村子里的青壮年陆续到广东去打工,挣了钱,逐渐富起来,从外地带回一沓沓钞票,也带回苦瓜的种子,洒在房前屋后的菜地上,寒去暑来,苦瓜也就像那“知青”,落地农村了。

④苦瓜成熟的季节,和朋友一起去喝夜酒,要么我请客,要么朋友请客,总是离不开一个菜——凉拌苦瓜,并且要特别给老板交代:“一定要生拌,不能焯水哈,整麻辣点!”凉拌苦瓜,要鲜瓜生拌,老了不行,放久了不行;要现腌现吃,太熟不行,味浅不行,还得配上一盘用花椒粉、胡椒粉、辣椒面、味精、盐巴等味料配制的“干麻辣”,吃上一盘再一盘,让人大快朵颐。

⑤有几家夜市很有名气,例如川江号子、田三嫂、藩寻味、泉潭屿、鱼老大、何大姐……这些夜市或在滨江路,或在闹市区,或在广场旁,或在路边小巷,有的以活色生香的凉拌菜出名,有的以清淡可口的菜豆花出名,有的以香辣细嫩的烤鱼出名,有的以清醇新鲜的生啤酒出名,各有一群粉丝,各有独特的味道。夜幕降临,新月初升,这些夜市已是人头汹涌,觥筹交错,欢声笑语此起彼落,不亦乐乎。热闹到凌晨一两点方才打烊收摊,夜的喧嚣才得以宁静。

⑥城小,时间一长,这些店老板见到我,就知道我喜欢点那生拌苦瓜,不用再提醒,老板就会给拌菜的服务员吼两声:“生拌,不焯水,麻辣味!”我会心一笑,感受着小城人那少有的默契和温馨。于是开心地喝起酒来,偶尔也是折腾到凌晨,其他的顾客都已散去,酒瘾未尽的朋友喊一声再开一瓶啤酒,坐在板凳上不住耷头打瞌睡的老板倏地跑过来,笑眯眯地询问:“老师,还要点儿啥子?”

⑦那一刻,我感受那老板多像一根苦瓜,天天熬到深夜,以菜为生,解人之馋,那么苦,那么累,仍满脸笑容,不把自己的苦感染给客人。苦瓜也是,以己之躯,为人之餐,或清炒鸡蛋,或爆炒肉丝,或炖排骨,不论与什么食材同炒同煮,总是独揽苦味,“不传己苦与他物”,真是“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叫它“君子菜”,也算名副其实。其实,生活中有着苦瓜情怀的人很多,我曾阅读肖复兴的散文《苦瓜》,当读到“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心里总是一阵酸楚。母亲,怕是人世间最苦最苦的“瓜”了。

⑧有一次,我在下班的路上,遇见一个挑着篮子卖菜的婆婆,她佝偻着身子,蹒跚地走着,篮里还有几个被人挑剩的苦瓜,表皮已蔫了,我叫住老人,买下了剩余的苦瓜。有一根很老了,一半已褪成红褐色。我打算拿回家掏出籽来,来年春天种在阳台的花盆里,说不定会吃上自己种的苦瓜。回到家,用刀剖开苦瓜,里面露出殷红的瓜瓤和瓜子,真叫人惊奇,捏几颗放进嘴里,抿了抿,舌尖一丝淡淡的酸甜。看来,这一生清苦、外表平平的苦瓜,貌癞而不悲,才美而不露,静静地咀嚼苦的寂寞,不以苦悲,却以苦留香,瓜熟蒂落,便是苦尽甘来时。

⑨苦瓜是最苦的,也是最有味的。

(选自《散文选刊》原创版,有删改)

19.简析文章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①但它不像丝瓜那样光滑,周身疙疙瘩瘩,隆起许多卵形的凹凸小包,像癞蛤蟆其貌不扬。

②坐在板凳上不住耷头打瞌睡的老板倏地跑过来,笑眯眯地询问:“老师,还要点儿啥子?”

21.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怕是人世间最苦最苦的‘瓜’了”?请简要分析。(4分)

22.本文标题为“苦瓜的况味”,从文中你读出了哪些“况味”,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一谈。(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答案】D(3分)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答案】D(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折服”指信服,心服,使人从心里屈服或服从;“倾倒”有使人倾心、爱慕之意,结合语境,应用“倾倒”。“逐渐”指渐渐;“逐步”指一步一步地,文中应用“逐渐”。“关心”,(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关注”指关心重视,用眼睛去看某人、某事,用实际行动去或用心去对待某人、某事,用“关注”更合意境。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学优高考网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答案】C(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前后话题的一致性,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内容前后的照应性,句式结构的一致性,顺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谐调性等。本题由上文“然而”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与上文构成转折,再结合下文来看,下文写了人们由不重视对牡丹的研究到重视对牡丹的研究,弄清楚了牡丹的“家世”,但却发现野生牡丹已濒于灭绝,由此可判断出需要排序的句子应先说牡丹的“身世”,再说牡丹的“委屈和殇痛”,据此可排除AD,B项中⑤③不衔接,可排除。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答案】A(3分)

【解析】

试题分析:A“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使用正确。B无声无臭:比喻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或不产生影响。此处望文生义。C.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不合语境。D.脱颖而出: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只用于人。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答案】C(3分)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答案】B(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文章第1段是总述,其余段落是分述,抓住第一段中“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第3、4、5、6、7段开头结尾的句子,可概括出本文的主旨,确定答案为B项。A项不够全面,还应包括“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C项D项没有抓住重点。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是山东卷论述文常考题型。解答时可根据文章标题首先推断论述话题;然后通读全文,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每段的首尾句,划分层次;再结合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分析,概括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答案】C(3分)

【解析】

试题分析:张冠李戴,由原文可知,应为“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答案】C(3分)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9【答案】D(3分)

【解析】

试题分析:贻:赠送。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义。这类题目解答的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答案】C(3分)

【解析】

试题分析:C项代词,他的。A项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代词,这。B项副词,于是/副词,竟然。D项助词,……人/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复习时要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①词性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③温故求新法。④语境判定法。⑤语法切入法。⑥标志识别法。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答案】A(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画线句子中“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结构相同,再结合上下文来看,此句是潘滔等劝告司马越的话,意思是:您亲自掌管兖州,经营中原各地事务,像屏障一样护卫本朝,这就是说在事情发生之前谋划,在动乱发生之前做准备。据此可正确断句。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答案】D(3分)

【解析】

试题分析:错解文意。从原文看,“及执尚书刘会、侍中程延,斩之。会越薨,盾败”,苟晞只抓住并斩首了刘会、程延,并没有抓到司马越。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答案】(1)(5分)东海王司马越出京驻扎在官渡以征讨汲桑,任命苟晞为先锋。苟晞攻克了汲桑的九个堡垒,于是就平定了邺城然后返回。(次、讨、陷、定,各1分,句意1分。)

(2)(5分)东海王司马越因为苟晞为自己报仇雪耻,非常感激他,把他拉到堂上,结为兄弟。(复、德、引、升堂,各1分,句意1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