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语文 > 高考语文试题

2015届高考语文质检语文试题

编辑:

2015-04-07

10.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并非只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其它主义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显然无法与这两者相提并论。

B.作者用“钥匙”作比喻,形象贴切地说明了表现能力和创作经典的能力在文学写作中起最关键作用。

C.少年经历与写作经历这一对天然的矛盾决定了绝大部分作家的最伟大作品都不是在少年时期创作的。

D.作者认为,在少年经历与文学经历的矛盾中,塞林格和歌德是处理和协调得最为成功的两个典型作家。

11.文章说“少年的一切都是最真挚的文学”,请简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成熟期的作家有什么特点?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 题。

亦如我们误 读秋风

查干

①人,一言秋风,常生悲情。这是因为,秋风一起,万物便开始萧条。在我的童年,每当秋风开始吹拂,母亲的心情便低落起来,有时,蹲下去抚摸那些枯萎中的瓜藤,眼里竟噙泪。

②后来,书读得多了才发现,悲秋情结不仅今人有,古人更甚。譬如唐诗人李白,在他的《秋风词》里就写:“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是啊,面对秋风,不光人,连鸦雀都有所惊恐,心绪不定呢。还有贾岛的两句诗“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尤为出神入化。乍看,写得十分随意,细品却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遂成为千古绝句,诵者无数。诗为白描,像一幅一挥而就的风情画。然而,给人以 辽阔、苍凉、入骨的凄楚之感。

③受这些影响,渐渐地,我也有了些许悲秋情结。现在回头看来,所写悲秋诗章,该有百首之多。后来,有了一定阅历,开始理解秋风所含有的丰富内涵,心绪变得坦然起来。再后来,聆听秋风,则成为了我的一种生命需求。本来嘛,秋天属于季节中的黄金时光,万物成熟并结果之后,收获便成为了压倒一切的喜庆景象。何来那么多悲情?更何况,对广大的自然界而言,季节交替是一种稀松平常的事情。因为,一切都还存在着,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罢了。枯萎,只是一种转换,而非灭绝。

④对于秋天,有了客观认知之后,聆听秋风,便成为一种情趣和诗意享受了。之后,每当秋天到来之时,有去高山野岭踏足的机会,我是一概不会放过的。因为,只有在那里,秋风才显得更为辽阔、空灵、爽气。音与色,也才归于完美。这样的时候,人一临秋风,心中的污浊与闷气,便被荡尽。仿佛,聆得一次浩荡秋风,灵魂便崇高了 一次一样。血流,干净了许多,也畅快了许多。

⑤有一年秋日,没有机会去远足,便去香山碰碰运气,寻觅一处听风之地。然而,观光红叶的那些地方,太过噪闹,秋声也显得杂乱不堪。有幸,终于在香山植物园西北角,遇有一处高耸的宽大平台,上架纯原木的方形长廊,造型朴拙,也显得达雅。此处,可来听风,也可远目。视野开阔得让人可敞开心怀。由此俯视东方,浩然古都,清晰在目。回首西望,即是起伏连绵的香山众峰。目光所及,均为金辉与红光。初霜之后的红枫与黄栌,点燃起所有的景致,远远近近皆幻化为童话。金色的银杏叶,在诗意地飘落着。仿佛有一架轻拢慢捻的古琴,在那里闲闲地弹奏。

⑥此刻,最好轻微地闭起双目,让睫毛轻合、舒缓。然后,身倚廊柱,将双手抱在胸前,像胎中等待出世的婴儿。你听到了吗?从山峦背后,有什么在轻轻然、嚯嚯然,但又是空空然地流泻而来。你的衣领、衣角有轻微的掀动,你的发丝开始轻抚你的额、脸颊、鼻尖,使你进入一种睡眠状态,就像在母亲的温怀里一样。你的心灵之气,像一股清流,不知要流向何处?遽然,你感觉到有人在轻轻地,吻了你。那是秋风在留给你一个属于哲思的印记,且带有深深的祝福。

⑦山野,静若梦境。最具禅意的远方草木之香味,缓缓飘来,熏染得你全身皆是自然香气。如斯,你不能不想起,那些餐风饮露,坐禅于菩提树下的得道高僧。你可能也会想起,唐人王维和他那些从浊世中脱颖而出的初莲般的诗作:“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总之,来聆听山野里的秋风绵绵,会使你的心灵,由污浊变为清明、由复杂变为简洁、由世俗变为达观。由此看来,秋风并非一律以肃杀为能事,而只是改变了一下生存状态。

⑧抬头,有一群乌鸦,缓缓飞过头顶。鸣声,苍茫而极富禅味。是一种空静中的阐释吗?对于这秋风和流逝的时光,也不一定呢。山鸦,为黑金鸟,是吉祥之物。误读它,是源于我们的偏执,亦如我们误读秋风。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7日)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①段“蹲下去抚摸那些枯萎中的瓜藤,眼里竟噙泪”真切地表现了母亲的善良和同情心,也写出了母亲的悲秋之情对作者的影响。

B.李白的词和贾岛的诗,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同时,作者认为它们表现出对秋的悲伤情怀,深深地感染了自己和历代文人。

C.作者认为我们对吉祥之物山鸦的误读与对秋风的误读,都有着相同的原因,即受古人影响而不愿变通,这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认同。

D.第⑦段前半部分主要写香山之味引发出的联想,后半部分则总括说明山野里的绵绵秋风能使人得到享受,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美好。

E.作者说听秋风,其实并非完全是听,而是同时调动了视觉、触觉、嗅觉和心灵的感觉,表现了作者为秋之美所感染和陶醉是全方位的。

14.赏析文中第⑤段画线的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 题。

草婴先生瘦小的重

冯骥才

几年前的春天里,意外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一个沙哑的嗓音带着激动时的震颤在话筒里响着:“我刚读了你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叫我感动了好几天。”我问道:“您是哪一位?”他说:“我是草婴。”我颇为惊愕:“是大翻译家草婴先生?”话筒里说:“是草婴。”我情不自禁地说:“我才感动您一两天,可我被您感动了几十年。”

我自诩为草婴先生的最忠实的读者。从《顿河的故事》、《一个人的遭遇》到《复活》,我读过不止两三遍,甚至能背诵那些名著里一些精彩的段落。对翻译家的崇拜是异样的,你无法分出他们与原作者。比如傅雷和巴尔扎克,汝龙和契诃夫,李丹和雨果,草婴和托尔斯泰,还有肖洛霍夫。他们好像是一个人。你会深信不疑他们的译笔就是原文,这些译本就是那些异国的大师用中文写的!记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写长篇小说时,刚刚开禁了世界名著。出版社打算出一本契诃夫的小说选,但不知出于何故,没有去找专门翻译契诃夫的翻译家汝龙,而是想另请他人重译。为了确保译本质量,便从契诃夫的小说中选了《套中人》和《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两个短篇,分别交给几位俄文翻译高手重译。谁知交稿后都不如汝龙那么传神,虽然译得像照片那样准确无误,但契诃夫本人好像从这些译文里跑走了。文学翻译就是这样——如果请汝龙来翻译肖洛霍夫或托尔斯泰,肯定很难达到草婴笔下的豪迈与深邃。甚至无法在稿纸上铺展出托尔斯泰像江河那样弯弯曲曲又流畅的长句子。然而契诃夫的精短、灵透与伤感,汝龙凭着标点就可以表达出来。究竟是什么可以使翻译家与原作者这样灵魂相通?是一种天性的契合吗?他们在外貌上也会有某些相似吗?这使我特别想见一见草婴先生。

几个月后去南通考察蓝印花布,途经上海。李小林说要宴请我。我说烦你请草婴先生来一起坐坐吧。谁想见面一怔:草婴竟是如此一位瘦小的老人。年已八旬的他虽然很健朗,腰板挺直,看上去却是那种典型的骨骼纤巧的南方文人。和他握手时,感觉他的手很细小。他静静地坐在那里,举止动作很小,说话的口气十分随和,无论如何与托尔斯泰的浓重与恢宏以及肖洛霍夫的野性联系不到一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革”后文艺的复苏时期,出版社曾有意请草婴先生出山,负责一个部门,主持翻译出版工作,被他婉拒。他坚持做纯粹的翻译家,立志翻译托尔斯泰全部的作品。

“我们确实需要一套经典的托尔斯泰全集。”我说。

他接下来讲出的理由是我没想到的。他说:“在十年动乱的煎熬中,我深刻认识到缺乏人道主义的社会会变得多么可怕。没有经过人文主义时期的中国非常需要人道主义的启蒙和滋育。托尔斯泰作品的全部精髓就是人道主义!”是啊,巴金不是称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世界的良心”吗?

他选择做翻译的出发点基于国人的需要。当然是一个有见地的知识分子眼中的国人的需要。

原来翻译家的工作不是“搬运”别人的作品,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或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它可以成为一种影响社会、开启灵魂、建设心灵的事业。近百年来,翻译家们不常常是中国思想史的主角吗?

在自己敬重的人身上发现新的值得敬重的东西,是一种收获,也是满足。我感到,我眼前这个瘦小的南方文人竟可以举起一个时代不能承受之重。

(《 光明日报》2011年09月01日)

14 .“对翻译家的崇拜是异样的”,作者缘何崇拜翻译家?这种崇拜又为什么是“异样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标题“草婴先生瘦小的重”有何表达效果?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中表现了草婴先生之“重”?(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