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模拟题

2016届浙江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编辑:sx_haody

2016-05-21

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2016届浙江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希望能帮助大家备考。

一、选择题

1.(2014昆明检测)1837年6月,《中国时报》发表文章称,假如设在广州的领事得以立足,“那么一俟机遇来临,如碰上革命或事态逐渐变迁,他就能抓住时机,一举而推开中华帝国的大门”,这里的“机遇”是指后来发生的(  )

A.清政府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B.清政府派林则徐严禁鸦片

C.清政府派琦善为议和大臣

D.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

解析: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1837年”,处于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材料中的《中国时报》显然是英国的报纸,其观点本质上要求寻找机会打开中国的市场,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因此,答案为B。

2.(2013郑州一模)“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

A.精明强干 B.软弱无能

C.不顾自身利益 D.不谙近代外交

解析:D 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人在华犯罪由英国领事处理,由此使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不符合国际惯例,反映了中方代表不谙近代外交。

3.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战争的那些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解析:A 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说明清政府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这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说明清政府缺乏对鸦片战争的深度反思。

4.(2013深圳调研)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是广西人,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鸦片战争后失业回到家乡,做烧炭工人。杨秀清的“失业”,与某城市的开港有关。该城市应是(  )

A.广州 B.上海 C.天津 D.南京

解析:B 鸦片战争后,广州的对外贸易中心地位被上海取代,对外贸易急剧下降,导致杨秀清等失业,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项。

5.(2013北京西城二模)“虽然现在这一事件已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清朝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条约规定的严重性。”这一事件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A 当今史学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当时清政府并未认识到这些不平等条约的严重性。故选A项。

6.(2013江苏模拟)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解析:D 从材料信息看,费正清认为,从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角度看,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这并不是全部,还应该将其放在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的角度进行思考,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工业文明会战胜农业文明。故选D项。A项断章取义;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表述不当。

7.(2014广州模拟)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解析:A 这里的“形式近代化”是中日两国宣战,这里的“内容近代化”是指战争武器以近代武器为主,海军参战等。A项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创办海军之措施,与近代战争特征符合;B、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属于甲午战争的结果,与材料中“形式和内容”不符。

8.“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

A.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B.赔偿日本白银4.5亿两

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D.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判断为《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辛丑条约》的规定。

9.对近代某位历史人物,著名作家高阳有诗评曰:“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其评论的是(  )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张之洞 D.袁世凯

解析:A 从诗评中“出曾门”可知此人是曾国藩的徒弟,从“马关喋血卖国契”可知此人签订了《马关条约》,从“辛丑叠恨终呕命”可知此人死于1901年,由此判断此人是李鸿章。故选A项。

10.(2014杭州模拟)孙中山说:“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孙中山这一认识基于(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C 材料中帝国主义者认识到“强硬不济事,要用柔和方法压服中国人”,这是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重大变化,从瓜分中国变成了“以华制华”,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者认识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识。

11.(2013大连模拟)《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

A.滥杀无辜百姓 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

解析:C 从材料信息看,义和团运动时期,凡是和洋人有关的一切事物,如铅笔、洋纸、火柴等,都遭到仇视,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极端排外情结,故选C项。“洋货”仅仅是“外”的一部分,B项不准确。A、D两项与材料主题不符。

12.(2014潍坊模拟)“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D 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丧失了抵抗意识,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辛丑条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