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模拟题

2014年高考冲刺历史试题

编辑:sx_songyn

2014-05-15

2014年高考冲刺历史试题

1.卷面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在密封线内填写清楚。

3.考试结束,考生只交机读卡和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2.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古人重视修订家谱的原因不包括( )

A.为了彰显家族的声誉 B.为了凝聚亲族

C.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史料 D.为了教化子孙

3.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管理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个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关于郡县制度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置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置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4.《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它反映出( )

A.隋朝改变选拔官员制度 B.历代帝王注重歌功颂德

C.刘炫对修律令充满敌意 D.隋朝改变地方行政制度

5.唐朝时任命官职须经中书、门下两省。唐中宗曾多次不经两省而直接任命官职,但装置诏敕(任命状)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当时人称为“斜封墨敕”,讥称这些官职为“斜封官”。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①唐中宗时三省的权力被皇帝剥夺 ②皇帝具有超越三省的实际权力

③三省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④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出将入相是古代士人的一种仕途追求,但“相”并不好当,而且充满着危险。下列属于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有( )

①西汉“中朝”形成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③隋唐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参知政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7.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

A. B.

C. D.

8.元朝人程钜夫在《论行省》中写道:“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钱粮羡溢,则百端欺隐,如同己物。盗贼生发,则各保界分,不相接应。甚而把握兵权,伸缩由己。”在程钜夫看来 ( )

A.行省权力过重,弊端丛生 B.行省与割据势力无异

C.政府不必在地方普遍设置行省 D.行省没有起到加强对地方统治的作用

9.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10.《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 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 皇帝观阅成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 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11.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辅助皇帝,参与决策 B.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12.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13.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  )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 ②团结一心的精神 ③敢于造反的精神 ④抵御外侮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右图是近代英国一本非常流行的讽刺漫画杂志《PUNCH》中名为“小矮子打倒大个子”主题中的某一幅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讽刺太平天国起义,外国列强观望的历史

B.讽刺甲午战争中日本挑战大清帝国的史实

C.讽刺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

D.讽刺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坐视不管

15.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

9:00—10:00 朝鲜与东学党政变

10:10—11:00 北洋海军的悲歌

11:10—12:00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16.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

A.维护中国关税统一 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D.“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17.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 ①③

19.对于近代“列强为什么没有瓜分掉中国”这一命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英国殖民者会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太庞大了,以我们的力量根本应付不了

B.法、俄等窥视者和我们的意志老是不一致,以至于无法协调行动

C.中国人和印度人一样都那么好战 D.清朝政府常常阳奉阴违,难以驾驭

20.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此处所言战事(  )

A.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C.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1.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多中国军民。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历史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22.“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23. 1943年1月11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宋子文和英国大使薛穆在重庆签署了《中英新约》,其内容包括废除1901年的《辛丑条约》,撤销英国政府及其人民或公司在华享有的种种特权等八条。这说明 (  )

A.中国国际地位在此时有所提高 B.英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C.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改变 D.中国的外交努力获得决定性胜利

24.从下表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小计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1945年5月8日 4年8个月零8天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1945年5月8日 3年10个月17天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8日 1945年9月2日 3年8个月26天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1945年9月2日 13年11个月16天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9日 1945年9月2日 25天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各国人民协同作战的结果 ③中国人民最早开始了反法西斯战争 ④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5.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人说它是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你认为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B.它与我国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C.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 D.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就会变为现实

26.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部著作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

27.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说:“洪秀全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功了,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蒋廷黻所要阐述的观点是( )

A.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 B.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C.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领袖的人格及其才干决定革命的成败

28.美国驻华代办卫理于10月11日凌晨1时就把这一消息电告国务院,称:“顾临来电,两天前在汉口俄国租界抓到几位革命党人,昨天5人被处决,昨晚随即发生数百名士兵兵变,他们焚毁汉口对面的营房。”电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义和团运动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29.《胡汉民自传》载:“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

B.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

D.“排满”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受

30.右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31.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兴起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32.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33.下图是民国时期丰子恺的漫画《炮弹作花瓶》(图中的文字为: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卅四年九月二日作子恺,圣扬学弟永存)。对该漫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创作于抗战胜利的1945年

B.表达了中国人民期盼和平,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望

C.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D.作品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34.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35.新华社曾发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日出东方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进京赶考

B.日出东方 星火燎原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进京赶考

C.力挽狂澜 进京赶考 日出东方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D.力挽狂澜 日出东方 进京赶考 星火燎原 灯塔指引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30分)

36、(l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谏官不仅弹劾不法,同时也对守法官吏施以保护,使官吏免遭不当罪的处罚。维护官吏的相应权益,也是维护国家法纪的严肃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之前的谏官隶属于宰相,多讽谏皇帝。北宋时期谏官的任免权收到皇帝手里,并赋予谏官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的权力。谏官由监督皇帝,变成了皇帝约束大臣的工具。

——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史》

材料二 清代前期,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根据“风闻”有密折奏事权力,这样皇帝对台谏官员在政治信息上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雍正帝时期京师廷臣的折奏数量大大降低,占折奏数量最大的是地方督抚,达到70%以上。这说明皇帝依靠奏折所获取政治信息的重点是地方各省,而在以往能够把地方情形上报中央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的台谏官员。维新变法时期,光绪帝发布诏令,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评论时政。戊戌变法失败后有关此规定的诏令被废除。

——整理自《清代的监察制度》和《维新变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谏官制度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监察体系的特点。(6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监察发展趋势。(4分)

37、(l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1) 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5分)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2)据以上材料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材料三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3)对比概括材料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果。 (6分)

(2)特点:皇帝赋予更多官员监察权力;地方官取代专职的台谏机构为皇帝提供了最多的全国政治信息;皇帝能更严密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6分)

(3)趋势:监察系统对皇帝的制约越来越小;皇帝通过监察系统对政府百官的控制越来越严密。(4分)

相关推荐:
 

全国各大院校2014高考招生简章

2014年各省高考各科考试时间安排

2013年至2014年高考国内国际政治热点新闻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