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高考历史必修总复习4

编辑:sx_mengxiang

2014-05-23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时期。

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1)背景: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立新政权迫切需要。

政治:七届二中全会(时间:1949.3地点:西柏坡)

①主要内容: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全国胜利后,中共的基本政策以及总任务等。

②意义: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组织:新政协会议:(时间:1949.9地点:北平)

①主要内容:A规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B通过《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C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D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②意义:完成了建国的各项准备工作。

群众: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3、成立:1949.10.1开国大典的举行

4、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③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背景:

①建国初,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③1953年,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的开展;

(2)概况:1954年9月、北京。

①主要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宪法的内容:A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B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C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宪法的特点:A二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B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宪法的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

②会议意义: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2、中共领导下的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的召开;

②正式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的任务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其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③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1)历史原因:大杂居,小聚居。

(2)现实原因:保证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3)目的: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法律保障(过程):

A.《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3、概况:五个自治区。

3、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年)。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知识拓展与补充

1、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等。

2、八个民主党派:致公党、农工党、民盟、民进、民建、九三、台盟、民革等。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背景:

(1)195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八大的有益探索(时间:1956.9地点:北京)

①内容:A正确分析国内的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B重申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健全法制,使党和政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C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②评价: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2、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1)原因:

根本原因:阶级斗争扩大化,党内“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客观原因:江青林彪等推波助澜

重要原因:民主法治不健全

导火线: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2)概况:

全面发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五一六通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指挥机构: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高潮:A红卫兵运动兴起

B一月风暴(“一月革命”):1967年,上海;揭开了全面夺权的序幕,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3、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的重大挫折:

(1)红卫兵运动泛滥,工人造反派“全面夺权”对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

(2)中央文革小组和各地革命委员会(集党、政、军、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

(4)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基本停止活动。

4、文革的评价:是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

1、背景:

(1)文革的结束。(2)中共和国家的工作徘徊。

2、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内容:

①思想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政治上: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④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政治文明的成果)

(1)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制定1982年宪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实行依法制国方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意义: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4)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2)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形成过程: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三通;

②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提出国共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阐明了统一后对台的基本政策;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

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构想。

(4)意义

①是一项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②有利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推动祖国统一的进程;

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香港问题的由来:

①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香港岛;

②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

③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④建国初为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建锁,保留国际通道,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

(2)香港回归的过程:

①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亲切会谈,邓小平否决了英方撒切尔夫用主权换治权(实质?)提议。

②1984年12月,中正式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④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董建华为第一任行政长官。

(3)香港回归的原因(条件):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等。

③中共正确领导

④港澳台同胞渴望回归

⑤《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法律依据

(4)澳门的回归:1999年12月20日

(5)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

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④为国际社会和平解决国家间的历史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6)香港、澳门回归的启示:

①国家富强是实现统一的保障;

②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③“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

②1980年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

③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④1994年《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⑤1995年“江八点”,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⑥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局面初步形成。

⑦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