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高考历史问答题方法点拨

编辑:sx_mengxiang

2014-05-21

一、问答题的审题要求

一般来说,一道完整的历史问答题,包含四种构题成分:

1、提示语: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题目中的“简述”、“比较”、“论证”等等。根据这些解答的提示语可确定题型。

2、主干语(或中心语):即指明答项内容的对象的成分,它提示答案围绕的中心和落脚点。

3、答项语:即要求回答的内容的成分,如“情况”、“经过”、“内容”、“结果”等等。

4、限定语:限定解答内容或解答对象的时间、空间、角度、频率等等的成分。

【例】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注:红色字体为提示语,蓝色字体为中心语,深绿色字体为求答项,浅绿色字体为限定语。)

二、问答题的答题要求

答案形式: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史实选取:准确、典型、全面;

答案内容:核心知识;

答案结构:史实+结论(评论)。

三、问答题的答题技巧

(一)叙述题

[题型特点]

叙述题是问答题中最基本的题型,此类题型的要求是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灭的过程,以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作系统的归纳叙述。其提示语有“简述”、“概述”、“试叙”、“如何”、“怎样”、“是什么”、“有哪些”之类。

[典型题例]

简述近代以来我国首都被外国侵略者占领的耻辱,并说明其原因。

[分析指导]

此题第一问就是要求考生把分散在中国近代史不同时期的有关首都沦陷的情况进行归纳叙述,简单列出要点,以体现我国近代蒙受的屈辱。由于单纯的叙述题主要是考查再认、再现的记忆能力,能力考查层次偏低。所以此题的第二问在能力要求上作了调整提高,要求考生分析说明我国首都沦陷的原因。

[答案要点]

1.首都三次被占:

(1)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2)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3)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

2.原因:当时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政府腐败无能。

(1)1860年时,清政府败于第二次鸦片战争。

(2)1900年时,清政府败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37年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丧师失地,首都沦陷。

(二)论证题

[题型特点]

论证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论”。即要求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史实的透彻分析,说明道理,得出结论,来论证某一观点或结论的正确或错误。其提示语有“说明”、“论证”、“证明”、“试论”、“谈论”、“为什么”之类。

[典型题例]

毛泽东指出,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试用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说明这一论断。

[分析指导]

此题要求用两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证明毛泽东的论断,属正面论证题,解题时要注意既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中概括出“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的史实,又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中概括出“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的史实,从而说明中共在统一战线中,不搞无原则的退让,必须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的正确。此题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论证题的“讲道理”,一定要建立在“摆事实”的基础上,即以史实为依据,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要点]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共产党人,陈独秀害怕统一战线破裂,接受蒋介石的要求,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武汉政府内的反动势力也不断增长,反动军官制造“马日事变”。陈独秀坚持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禁止农民没收地主土地,解除工农武装。结果,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陈独秀以退让求团结,导致统一战线完全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多起反共惨案,制定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方针和反对顽固势力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打退了国民党的进攻。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又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发动全国性的抗议运动,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孤立,被迫缓和紧张局势。中国共产党以斗争求团结,最终巩固了统一战线,壮大了人民力量,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比较题

[题型特点]

比较型的问答题最明显的特点是“比”,即要求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在属性上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以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或区别出它们的本质特征。比较题的提示语有“比较”、“对比”、“与……相比”之类。

解此类题,考生应有两手准备。试题设定比较项,按试题规定项目比较解答;假如题目没有指定或限制比较的项目,一般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比较:

比较项

相同点

不同点

背景

原因

 

 

目的

 

 

条件

 

 

过程

内容

 

 

方式

 

 

概况

 

 

评价

性质

 

 

特点

 

 

结果

 

 

作用

 

 

影响

 

 

局限

 

 

当然,行文作答时并不要求列表,但是,构思拟纲的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上先列简表。另外,比较项的选择,要依据有关要求与史实进行取舍,并不要求面面俱到。上表所列的为较为重要的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典型题例]

试从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者身份、主张及策略,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异同。

[分析指导]按照异同分别列表

  背景

  日本加紧侵华,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

  领导者

  国民党内的爱国将领

  策略

  同共产党合作

  主张

  福建事变主张“反蒋抗日”,建立了反蒋政权
西安事变主张“逼蒋抗日”,实行“兵谏”

  结果、影响

  福建事变被蒋介石勾结日军镇压,十九路军瓦解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答案要点]

(1)都是在日本加紧侵华,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发生的。

(2)领导者都是国民党内的爱国将领。

(3)两者均采取的同共产党合作的策略。

(4)福建事变主张“反蒋抗日”,建立了反蒋政权;西安事变主张“逼蒋抗日”,实行“兵谏”。

(5)福建事变被蒋介石勾结日军镇压,十九路军瓦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四)评价题

[题型特点]

评价题要求依据自己所学的历史和其它学科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给予中肯的评判和估价,其提示语有“试评”、“评价”、“你的看法如何?”之类。评价题与论证题不同,论证题概括所论证的观点,结论是明摆在题目中的,而评价题答案的观点,则是考生自己在分析综合中提炼出来的结论,属考生本人的见解。这种见解,只要观点正确,论据确凿,言之有理,就应予以肯定,因此它可以较好地发挥考生的创造性。例如对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评价是多年来在学术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同等记分。这充分体现了评价题检测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题型特点。此外,在历史问答题中,单纯的评价题并不多见,它一般与叙述题结合形成“评述题”。下面就开放性的评价题和评述题各举一例。

[典型题例]

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分析指导]

此题就戊戌变法的评价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各执一见,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便可视为较好的答案。它适应了知识经济形势下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导向是一致的。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在平日的学习中一方面要转变“师讲生听”“教材为经典”,“教师为神明”的观念,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另方面也要认识到开放性试题仍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答题时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需要夯实基础,因为开放性的试题并不赞许漫无边际,空话连篇,而应是基础知识与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运用。

[答案要点]

第一种答案: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因为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但这个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主张,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第二种答案:戊戌变法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康有为、梁启超在变法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如果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戊戌变法名为变法,实为改变社会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变法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因而不彻底,也不会成功,最后戊戌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镇压而失败。因此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五)综合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年深化,历史问答题的设计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复杂化,综合化的趋势,在一条问答题中往往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题型。回顾上述我们所选取的典型题例就是很好的例证:叙述题中既“简述”、又要“说明原因”;分析题中的提示语也有三个“指出”、“说明”、“分析”;比较题中既要“比较”,又要“分析”。所以对于叙述题、论证题、分析题、比较题、评价题各自的解题技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运用到综合问答题的解答中。下面以最初提到的试题为例说明:

[典型题例]

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分析指导]

例题的第一小问“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即为概述型题。例题的第二小问“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就是通过比较求取共同点,属比较型题。例题的最后一问“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属论述型题。整题是一道综合型问答题。

例题的中心词是“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规定了作答的对象;提示词“概括、指出、分析”,规定了作答的方式;求答项“主张、社会实践、特点、共同之处、影响”,则限定了作答的内容。限定词“在目标追求上”和“对中国近代历史”则限定了答题范围。

在编写答案时要注意:一是瞻前顾后,把要叙述和评述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编写,层次分明,使文理自然流畅。如本题可按提纲拟定的逻辑顺序进行作答。二是注意文字语言的运用,要使文字语言简明扼要、逻辑严谨、紧扣主题。三是要注意创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允许学生有自己见解的开放型试题增多。这就要求学生在解答试题时,注意提高在分析问题上的创新性。四是要根据分值或题目本身的内容要求,进行详略作答,分值高或内容多的要多答,反之则略答。

[答案要点]

注:为了简明便于观查,这里利用表格方式写出部分答案,实际答题时最好以自然段方式答出,展示文理连贯性和逻辑性。

(1)思想主张、社会实践及其特点:

 派别

主要主张

社会实践

特点

洋务派

学习西方技术(或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维新派

要求变法维新(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领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2)共同之处:挽救危亡。

(3)影响: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