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2014年高考考前历史复习中的“史实、史观和史法”

编辑:sx_zhaodan

2014-05-15

2014年高考考前历史复习中的“史实、史观和史法”

【摘要】有关于2014年高考考前历史复习中的“史实、史观和史法”是精品学习网特地为您集合的,精品学习网编辑将第一时间为您整理全国考试资讯信息,供大家参考!

这里提到的“史实、史观和史法”可以说是复习高中历史知识的三个层次,下面具体介绍一下。

即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这包括两类,一类是史实性知识,另一类是结论性知识。史实性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的记录,结论性知识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如性质、意义、成败原因等。准确、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章节知识)是备考复习的基础。(1)导言:搭建了知识结构框架,并给具体的史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定位(定性),属宏观知识,对学生们形成历史结构框架极为有利,可以要求学生多加了解;(2)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学生“记”,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但理解不能替代记忆,还是要“强记”、“死记”,我是定期或不定期要求学生背问题,加强督促与检查。其次,理解要深。要区分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特别要告诉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详实,可视情况掌握。(3)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是复习的重要内容。总之,上述几种知识,复习时要注意各自的特点,不可偏废。

(二)史观,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观点和基本理论。注重历史基本理论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走向。历史基本理论主要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2004年的《考试说明》思想教育部分规定,以历史事实,使学生形成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必须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而又国情各异,发展不平衡的辨证观点等等,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史观?(1)平时注意与政治学科相联系,灌输基本理论,使学生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唯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辨证的思维方法,提高思考能力。(2)注意中外历史比较,形成“大历史观”。平时复习时注意把握中国史和世界历史间的有机联系,把中国史放到国际大背景中掌握。在对比联系中提高学生的整体印象、全局观念以及对于“大历史”的宏观把握,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优化,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三)史法,即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方法。从逻辑的角度分类有两种:第一,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归纳法;第二,推演史实说明问题的演绎法。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分类,主要有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如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异同点的比较,可以分析两场改革成败的原因。此外,将上述方法具体化,可以衍生出人物事件评价法,观点材料论证法等。(1)史法主要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加大习题的训练力度来强化。(2)但要注意的是多做题不如巧做题,掌握好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则更为重要。要求学生每做完一道题,或一套试卷,都要反复揣摩体会,这样的效果比“题海战术”要有效得多。教师在训练的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传授解题的方法(也可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思路,教师适时点拨)比如比较类问题,教师务必把如何确定比较项等比较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总之,在倒计时的百天里,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精品学习网高考频道为大家整理2014年高考考前历史复习中的“史实、史观和史法”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