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名师点睛:上海市高考化学命题规律及解题技巧

2014-03-07

2014年高考即将来到,以下是小编为各位考生带来的上海市高考化学命题规律及解题技巧。

化学是一门体系性较强的学科,高中化学从学科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分类,可以分为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五部分。上海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高考化学的考点分布比例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约占30%,元素及化合物约占20%,化学实验约占20%,化学计算约占15%,有机化学约占15%。其中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包括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元素化合物包括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

分析上海高考化学试题,不难发现作为标准化考试,高考化学知识点考察呈现的题型是比较固定的。如电解质溶液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每年占到9~11分,化学实验以选择题、主观题形式(第五大题26、27题)出现,占31~34分左右。

由于化学知识的特点,知识分块比较清晰但知识点比较繁琐,但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难,因此高考化学的命题,尤其是选择题的设置充满了陷阱,使得考生拿到高分并不容易,甚至一些学生觉得化学不难,但分数却一直在及格线上下徘徊。总结其命题规律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 考试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察

上海高考化学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在注重考题与生活和社会相结合的趋势下,仍然把双基的考察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和化学基本技能的考察。物质结构中原子结构、四“同”的辨析;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阿佛加德罗常数的计算;元素周期律中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的递变规律等等都是考察的重点。电解质溶液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pH值和溶液的酸碱性、水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及盐类水解、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是基础也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考点。因此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考试的重难点,明确大纲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找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盲点,突破化学复习中备考中的难点,这是在高考化学考试中制胜的关键。

2、 选择题设置陷阱,考生容易失分

考生在复习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化学的知识是比较琐碎的,需要注意的细节非常多,稍一疏忽就会出错。这一方面与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关系,另一方面与高考化学的命题特点有关系。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为例,这部分每年都考,以一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很多同学对此感到很头痛,觉得看看好像哪个都对。事实上,在高考化学选择题的设置中经常是“陷阱重重”,考生往往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和解题技巧的欠缺,很容易掉进陷阱失分。下面来看上海2004年的一道高考题

2004-14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硫化亚铁放入盐酸中 S2- + 2 H+ → H2S ↑

B.硫酸铜溶液中通入硫化氢 Cu2+ + H2S → CuS↓ + 2 H+

C.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 + 4NH3•H2O → AlO2- + 4NH4+ +2H2O

D.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 HCO3- + OH- → CO32- + H2O

这样的题陷阱很多,A选项中硫化亚铁为难溶性固体不能拆分,C选项中过量氨水也不能生成偏铝酸根,D选项为碳酸氢铵,因此有氨水生成。因此正确选项应为B。但很多学生做题时缺乏技巧,或是知识掌握不到位(如不知道硫化亚铁不可拆分等)看着哪个都像是对的,徘徊犹豫,最后造成失分。

3、 主观题设置难易结合

主观题的设置注重难易结合,化学实验的考察综合性比较强。很多同学觉得实验题很难,化学计算也很难,因此一看到这样的题,就觉得自己做不出来,很多时候就会不自觉的放弃。事实上主观题的设置上是难易结合的,比如化学计算一般前两问会比较容易,即使你后面答不出来,前面的也不要放弃。比如2008年的最后一题,这道题的最后一问是很难,但是前面两问确很容易。

2008-31.小苏打、胃舒平、达喜都是常用的中和胃酸的药物。

⑴小苏打片每片含0.50gNaHCO3,2片小苏打片和胃酸完全中和,被中和的氢离子是( )mol。

⑵胃舒平每片含0.245gAl(OH)3。中和胃酸时, 6片小苏打片相当于胃舒平 片。

只要利用比例法,明确NaHCO3中和的氢离子计量关系是1 ︰ 1;Al(OH)3与中和的氢离子计量关系是3 ︰1,就不难算出答案分别为0.012mol ,3.82片。因此在做这类题时不能轻言放弃,要放平心态,步步为赢。

纵观以上的命题规律,学生在高考化学的复习和应试中应该抓好双基,运用适当的考试策略解题技巧,突破瓶颈,取得高分。

1、 策略运用得当:选择题少失分,主观题多拿分

针对高考化学的特点及命题规律,考生在考试中策略一定要运用得到,就是要保证选择题少失分,主观题多拿分。选择题因为陷阱重重,分数并不好拿,所以要避开陷阱,夯实基础,细心谨慎,减少失分。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主观题看的那么难,仔细分析题目,在主观题上尽量多拿分。这样你在考场上取得满意分数的保证。怎样做到这两点呢?下面就具体来谈一下。

2、 选择题注意解题技巧

选择题不是要“死”做,它是由技巧可言的,注重解题的技巧,注意解题的思路,既可以在考场上节省时间,又能保证正确率。仍旧以上面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为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以遵循下面的原则:

A原理原则:不能违背化学原理;能进行反应;产物要正确

B拆写原则:只有可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才能拆写。

(氧化物、弱酸或难溶性的物质在离子反应中一律写化学式;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成离子如HCO3- )

C守恒原则:物料守恒、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总结一些书写的技巧,看到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题,我们要看什么?

一看反应是否能发生,物质是否可拆写

二看条件“少”“足”量,出现量的关键词,产物正误要判断

三看反应“守恒否”,质量、电荷要看到

四要检查俩符号“↑”“↓”

这样就可以拨开“云雾”,直奔“陷阱”,下面看2008年的考题

2008-20.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AgNO3溶液中滴入少量的Na2S溶液 2Ag++S2-→Ag2S↓

B.过量CO2通入Ca(ClO)2溶液中 ClO-+CO2+H2O→HCO3-+HClO

C.向Na2CO3溶液中加入过量CH3COOH溶液 CO32-+2H+→CO2↑+H2O

D.向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NaHSO3溶液 2HSO3-+Ba2++2OH-→BaSO3↓+SO32-+2H2O

根据“四”看,不难发现,C选项的CH3COOH是弱电解质,是不可拆分的,所以不对;D选项的“少量”的NaHSO3不可能有产物SO32-,所以也是错的。正确选项为A、B。

3、 主观题狠抓基础,注重题目所给信息

主观题的考察难易结合,“易”指得就是基础,所以狠抓基础是关键。如2007年的实验题,综合性很强,结合实验原理、装置原理考察了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

2007-26(A) 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下:

已知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

(1)从右图中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

氮气 、氢气

(5)写出乙装置中氨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这道题第1小问题考察的很基础,根据实验原理来选择制备装置,答案为a、b。气体发生装置的基本类型分为三类:A、固体反应物(加热)B、固液反应物(不加热)C、固(液)液反应物(加热)。氢气的实验制备原理是学过的,锌粒和稀硫酸制氢气,是固液反应不加热,应选b,氮气的实验室制法高中化学中并没有涉及,但是这确不是第一次考,并且题目中给出了信息,“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为液液加热制气体,答案很明显为a.

第5小问,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也是基础的考察,可是有些考生也出现错误。4NH3十5O2 4NO+6H2O

化学实验注重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的三结合,是最基础的,因此狠抓基础是关键,是得分的保证。

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如第4问 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能使铂丝保持红热的原因是: ,锥形瓶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就要分析出氨的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后又有四氧化二氮的生成,所以可观察到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距离高考越来越近,准确把握高考化学的命题规律,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夯实基础、掌握原理,在复习中突破重点,扫除盲点;注意分析题目所给信息,灵活应用,注重解题思路,才能在高考化学中笑傲群雄!

希望这些上海市高考化学命题规律及解题技巧能为各位考生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夯实基础:高考化学备战技巧

高考化学最后二十天提分技巧:把握经典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