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海南高考 > 海南高考语文

海南高考语文知识点讲解:32个文言虚词详解

编辑:

2014-03-10

十六、然

1、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

2、然而,但是。例:①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是的,对的。例:①然之,命李老师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然之:以之为然)②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4、如此,这样。例: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5、用在句末,“像……一样”。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①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②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③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①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②然而隐忍以行。③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十七、若

1、如果,假如。例: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像,好像。例: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貌若甚戚者。④仿佛若有光。⑤呆若木鸡。

3、你(的),你们(的)。例: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②若毒之乎?③更若役,复若赋。④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⑤若翁廉。

4、此,如此,这样。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5、至于。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此]如此,这样。例: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十八、虽

1、即使,纵然。例: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②虽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2、虽然。例: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③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④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十九、所

1、处所,地方。例: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此何所也?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所谓]所说的。例: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二十、为

1、成为,变成。例: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故为之说。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作为,当作。例: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②何以为计?③霓为衣兮风为马。

4、是。例: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③项燕为楚将。

5、以为,认为。例: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③为天下笑者。④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何辞为?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有。例: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10、将来,将。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1、治理。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君为我呼入。③臣请为王言乐。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

16、因为。例: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7、同“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二十一、惟

1、只、只是。例:①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②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③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2、作句首语气助词。例: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一说正因为)

二十二、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④永之人争奔走焉。⑤然力足以至焉。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⑧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⑨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

2、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今其室十无一焉。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5、相当于“之”。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十三、也

1、同现代汉语“也”。例: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③曹公,豺虎也。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①余闻之也久。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是说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8、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③岂独伶人也哉!

[也者]

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