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预测 > 高考文综预测

高考政治主观题知识点预测

编辑:sx_mengxiang

2014-05-24

高考政治主观题知识点——哲学部分

第一部分 高考考点扫描(四大板块)

一、辩证唯物论

1.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①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规律 ①规律及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物质和意识关系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二、唯物辩证法

1.联系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②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③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②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⑤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思维

3.矛盾 ①矛盾的含义及普遍性、客观性,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⑤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5.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6.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第二节和第八课第一节)

1.透过现象认识本质:①现象与本质;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③真理与科学理论;④认识的根本任务;⑤分析与综合;⑥创造性思维与合理想象

2.实践:①实践的基本特征;②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即实践的基本形式及其作用);③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和价值观(第六课、第八课第二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正统一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①价值与价值观;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正确价值观的最高(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

④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⑤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必须发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3.社会实践: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②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③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④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五、人生(价值)观(第七课)

1.个人与社会: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②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③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生价值:①人生价值含义;②人生价值的内容;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④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条件;

⑤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第二部分、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知识概述】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注意:整个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也包括主观世界(思想、精神等)。

②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③区别——回答的问题不同:世界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即世界的本质——得出唯物与唯心主义观点)?世界怎么样(即世界的状态——得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生观和价值观)。方法论回答的是人们怎么做,人们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④关系: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于哲学。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世界观几乎人人都有,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

3.哲学和具体科学间关系

(1)区别:A.主要是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

B.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

(2)联系:A.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C.而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

D.哲学和具体科学间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如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的认识则是正确的,而唯心主义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的认识则是错误的。不同的性质的哲学,即不同的性质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

5.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继承和发展了哲学史上的优秀成果,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材料,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它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它不仅对自然界的观察既唯物又辩证,而且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了人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图示】

第三部分、哲学中的几大范畴的区分

1.围绕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哲学上划分为两大阵营

根本观点

派别

主要区别

根本分歧

唯物

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形态,如:“气”、“火”、“水”、“土”等

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

近代机械(形而上学唯)唯物主义

认为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概念就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现代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且还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唯心

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

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人的意识,精神,观念,心理,意志等决定的,如:“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

客观

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神”、“上帝”、“天命”的意志决定的。如神灵创造世界,上帝操纵人的命运。

2.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区 别

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和辩证关系的学说,重点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重在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对应范畴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世界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并由此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前进性和曲折性)规律

方法论的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出发,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则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出发,要求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并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联 系

①二者同属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

②二者相互渗透。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即坚持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前提下,去研究世界的状态,才识唯物辩证法。

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正确揭示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又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之上的,即在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基础,进—步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原因、状态和发展趋势

3.正确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个对立”的关系

区 别

回答问题不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的问题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的问题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态”问题,即“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问题和根本分歧不同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根源于对世界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B.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根源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所作出的不问回答

B.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基本观点不同

A.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

B.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世界本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A.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辩证法;

B.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形而上学

两者的地位不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也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不能称为哲学的基本派别,它们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联系

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第四部分 哲学下册网络总概(印象篇)

(含“主观能动性”知识)

1【总论】哲学下册主要阐述人自身,从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概念出发,着重阐述“想”和“做”及其二者的结合,从而在整体上推出在社会实践中,个人应力求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

2.具体阐述:

(1)第五课第一节首先提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它包括“想”(认识世界)、“做”(实践,改造世界)和“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三个方面。

(2)第五客第二节讲“想”(认识世界):即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强调在“做”(实践,改造世界)的基础上,占有十分丰富而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想”(认识世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科学的思维方法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同时注意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3)我们对事物的“想”(认识世界)不应停止,而要不断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反对认识僵化的观点,故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观因素主要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就必须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同时我们还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树立崇高的理想(主要是我国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从而实现崇高的人生目标。我们只有在“做”(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5)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中,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则坚持了唯物论;同时有强调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则坚持了辩证法,即全面地看问题。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只强调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既唯物又辩证地解决了二者的关系。

(6)关于主观能动性的两大原理

①原理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A.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B.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C.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应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根本原则,而不应随意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原理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的原理——它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既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按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同时又要端正主观动机,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业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程度等),从而正确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定的客观条件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所以,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是客观因素(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总和),而不是主观因素,因为物质决定意识。

反对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因为它是非充分条件。二是只要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就能收到积极的效果。不一定,因为必须正确地结合才可能。

(7)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才是目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改造或消灭规律本身,即规律本身是客观的;但不等于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或改变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的根本特点是具有创造性,人们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和内部结构,创造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事物。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的重要表现就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有利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变害为利。

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周围环境的差异,每个人的能动性未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会得到不断增强。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党中央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正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8)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只能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

(9)自然规律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即规律具有一重性(客观性和强制性);但当规律与人们发生关系时,即规律具有两重性(有利有弊)。

(10)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注意:不能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规律的客观性”,更不能说“二者相互制约或相互决定”,否则就是唯心主义。因为规律属于物质范畴,规律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无关,并非不可分割。)

(11)下册内容总体上分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价值观和人生观三大部分,总体构架如下:

3.几个重要观点

(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的观点,它的两大总特征是联系的关系和发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因(内部矛盾)。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个人的活动既是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自然性),又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社会性)。在这当中,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观点出发,正确的回答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个人生基本问题,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有时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5)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承认之则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 同时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承认之则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即发展的观点。

(6)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根源于对世界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

②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根源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所作出的不问回答;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③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答。

(7)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客观物质性)和第二个特征(能动性)是统一的,不能用一个特征去否定另一个特征,不能将二者绝对对立起来。

A.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坚持事件的能动性,也就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B.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C.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D.因为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所以实践的第二个特征(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实践独有的最本质的特征,第一个和第三特征(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具有普遍性。

第五部分 哲学四大板快知识具体分析

专题一、辩证唯物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即使在人类产生以后,无论是利用自然,还是改造自然,都必须以自然物的客观存在,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为根本前提或基础。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而不是人的意识。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服从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立节约性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原因: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或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生产力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这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说明它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其中的“不”字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物质具有独立性和绝对性。(区别:而意识则具有相对独立性)

(2)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它是可知的。即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否承认这一点,是区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能”字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别开来。

(3)“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区别: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

(4)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物质存在于具体物质形态之中,并通过具体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作为共性的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而作为个性的物质则是有生有灭的,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3.正确理解意识的含义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错误的思想意识、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及对未来的预测,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3).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也说明意识依赖物质;

以上三点共同说明,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注意】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离开了人脑,不可能产生意识。现代科学的发展制造出的电脑可以模拟人脑,但它不能代替人脑,只能充分模拟人脑,不具有思维机能,更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B.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人脑不能自行产生意识。不管是正确思想意识还是错误思想意识,其内容都来源于客观世界。在实践中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宗教通常采用“超人间”的形式。

4.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的两层意思

①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动作用首先表现。

A.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却又总是在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B.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也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出现正确与错误之分的,原因:主观原因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怎么办】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C.人的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作为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人们来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作为整个人类来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是无限的。

D.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作出了不同的但是正确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作出了不同的认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反作用就是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意识能动作用突出表现

(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含义: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注意】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只能通过实践作为中介;意识也不能直接变成客观事物,只能起指导作用;意识反作用的结果是使客观事物的具体形态发生变化。

(3)意识反映客观事物和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是有区别的,

前者没有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而后者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不能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对客观事物反作用等同起来,后者是前者的表现之一。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和“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区别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的基本内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②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所有哲学都要回答的问题。它最重要的内容是,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

②划分哲学派别标准不同

A.只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既承认物质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能动作用,才是辩证的唯物主义。

B.因此,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C.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即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对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①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原理: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②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它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充分发挥正确意识的作用。

6.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①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来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

②哲学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反映的原理。

③重要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A.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客观要求;B.是无产阶段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C.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④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就要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就要从事实的全部总和出发,而不能仅从个别事实出发;就要从多方面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仅从一个方面事实出发;就要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

C.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反对主观主义,从客观实际的真实性出发,冲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的束缚。

⑤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看,关键是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能否使主观符合客观。

⑥准确理解和把握“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

A.“必须符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客观和主观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主观与客观要具体的统一”。事物总是具体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只有如实反映具体事物的全面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观才能真正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

C.“主观与客观要历史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真正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和客观历史的统一。

⑦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反对主观主义:从实际出发的反面,就是从主观出发。

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前者是以书本上的个别词句为出发点,后者以狭隘的局部经验为出发点,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因而必须反对主观主义。

7.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的客观性

①规律的含义: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认为规律不过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词。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自然界原本毫无规律,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两者都是错误的。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而不是外在的现象联系。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本质的联系;现象是规律外在的表现形式。规律和现象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C.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改变或创造,规则是主观的,可改变或创造。

②规律的客观性指的是

A.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并起着作用;

B.不能被创造、改造、也不能被消灭。(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③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违抗性; 否认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决定了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就必须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⑤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等于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因为:

A.从规律本身看,规律具有可知性,它总是要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

B.另一方面,人又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总结,通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C.人能利用规律表现在: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规律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为人们谋福利。

⑥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才是目的。

⑦自然规律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即规律具有一重性(客观性和强制性);但当规律与人们发生关系时,即规律具有两重性(有利有弊)。

(2)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

A.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想】

B.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做】

C.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A,主观能动性总是从属性的,第二性的,总要受到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能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B.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无关,并非不可分割。

C.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因素——客观规律,客观实际条件;而非主观因素。

D.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并非相互制约。只能是前者制约后者,否则就是唯心主义。

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我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它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应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根本原则,而不应随意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首先,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其次,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因此,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否认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③三是,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科学态度与革命精神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既要反对否定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机械唯物论,又要反对否定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

(5)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要通过实践这个根本途径。脱离实践就无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得到不断增强。

(6)明确“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反作用”的区别

A.“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既包括“想”——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也包括“做”——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既有意识范畴的内容。又有实践范畴的内容。

B.“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主要属于意识的范畴。

C.“意识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因此,意识的反作用属于意识能动性的第二个方面,意识的能动性又属于主观能动性的“想”这个方面。

7.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

(1)含义: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事求是指办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实事求是的地位: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3)辩证关系: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使人们的主观认识符合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

②实事求尽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其目的也就是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