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改革

高考招生改革试点要立足于稳中求进

编辑:sx_haody

2014-09-22

高考招生改革试点要立足于稳中求进

高考改革已经酝酿了约十年,近一年来教育行政部门紧锣密鼓制订方案,然而数度推迟发布,说明还存在较多分歧。此次沪、浙两地小试半步,稳中求进,势所必然。

■熊庆年

期盼多日的沪浙两地高校招生改革试点方案终于“落地”,人们瞪大了眼睛,试图从中寻找出改革的“亮点”,揣摩未来政策的走向,把握前行的目标与节奏。有媒体报道称,“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跨出了半步。”对此,有人觉得欣慰,“终于走了半步”;也有人觉得失望,“只走了半步”。笔者以为,跨出半步,势所必然。

在当下,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经不只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而且是重大民生问题,涉及面实在太广,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拿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层面上来审定,足见事关重大。因而“小步前行,积小胜为大胜”可能是最为恰当和稳妥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先破后立,先乱后治,必定付出高昂的成本。改革要真正取得实效,造福老百姓,就要避免“翻烧饼”,避免反复折腾。对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在没有最大限度达成共识的条件下,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高考改革已经酝酿了约十年,近一年来教育行政部门紧锣密鼓制订方案,然而数度推迟发布,说明人们的认识还存在较多分歧。在这种情况下,此次沪、浙两地小试半步,稳中求进,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此次高考改革之所以选择沪、浙两地做试点,应当是最高决策层深思熟虑的结果。任何改革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高考改革同样如此。沪、浙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处于全国前列,在教育改革诸方面较为领先,积累了丰富经验。比较而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性、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性、高等教育评价的多元性程度都较高,教育改革的社会耐受力都较强。因而,在两地推进高考改革,阻力和风险相对会较小。

细心的人会发现,沪、浙两地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有同有异。“同”是指总体上与国家改革的目标、方向和原则一致,“异”则基于两地基础与条件不一。举例来说,两地方案有一个突出的差别,就是上海方案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纳入高校自主招生和高职院校招生的考量标准中,而浙江方案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来计分。这种差别可能既有技术性的考虑,也有高考人口规模、中等教育差异化程度、素质教育系统推进情况等方面的考虑。相比而言,上海高考人口规模小,中等教育发展较为均衡,全面素质教育改革推进较为普遍,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并加以灵活运用更具有条件。浙江方案采取折分的方式,较易于处理,并且估计后续会要求对评价附加限制性条件,以规避一些不确定因素,这是符合省情的稳当做法。

在笔者看来,高考改革试点稳中求进,并不代表改革任务轻;目标很容易实现,并不代表十拿九稳。与国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不同,沪、浙两地的改革不是全口径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而只是选取高考作为突破口。从总体策略上来说,高考是“指挥棒”,抓住高考就能解决主要矛盾。但从具体实施的角度来看,又会给高考改革带来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因为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系统性的,关联的诸多方面不改革,高考本身的改革很可能会受到牵制。所以,从某种角度看,稳中求进的改革比起疾风暴雨式的、全面的改革实际更难。

只要稍稍琢磨一下沪浙两地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就不难发现,其中还有很多硬骨头需要啃。比如,未来高中教育如何摆脱围绕“应试”来组织教学的模式,选考科目的教学如何满足学生自由多样选择的需求,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又如,高等学校如何来设定专业选考科目以及门槛,如何运用多样信息来考察选拔学生,都是全新的课题。再如,政府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如何保障这种评价的公信力,也是人们拭目以待的。改革成果需要具有可复制性,才具有普遍价值,这更是改革者需要认真思考的深层次问题。稳中求进并不是走半步、看一步,左顾右盼,畏首畏尾,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有内涵的改革,使改革可持续,最终推动整体的改革。

高考招生改革试点要立足于稳中求进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考改革

标签:高考改革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