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重庆高考 > 重庆高考资讯

重庆市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工作通知

编辑:sx_weizc

2018-05-21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资格审查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5〕13号),市政府《重庆市居住证实施办法》(政府令第 306 号),市招委、市教委、市公安局《关于做好重庆市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考人员资格审查工作的通知》(渝招委发〔2011〕22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2018年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实施方案的通知》(渝教招考〔2017〕19号),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重庆市参加普通高考工作的通知》(渝教考发〔2012〕235号)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有关规定,现将重庆市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考类型

重庆市于2018年实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3月份高职分类考试和6月份全国统考报名工作统一进行,重庆市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共设四类。

(一)普通类:分为普通文科(含文科、文科艺术、文科体育)、普通理科(含理科、理科艺术、理科体育)招生类,普通类考生可参加高职分类考试,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参加全国统考。

(二)高校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专科对口招生类(以下简称“高职对口类”):分为17个类别,详见《2018年高职对口开设类别及专业综合理论课涵盖内容》(附件5),只能参加高职分类考试。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项目转段招生类(以下简称“中职直升类”):分为中职直升本科、中职直升专科,只能参加高职分类考试。

(四)单考单招类:分为体育单招和残疾单招,只能参加单考单录。

二、报名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身体健康;

(四)报名人员还应符合市招委、市教委、市公安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重庆市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考人员资格审查工作的通知》(渝招委发〔2011〕22号)所列条件。

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考普通类,考生须具备重庆市高中阶段连续三年完整学籍并实际就读,考生及其父或母须持有重庆市公安机关颁发的《居住证》或《暂住登记凭证》,其父或母须有在渝三年及以上合法稳定工作经历。

(五)报考高职对口类的考生须为具备中职三年完整学籍(含经正式审批录取、市教委认定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的毕业生。报名时考生应选择在学校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类别报考。其中专业综合考试开考科类中的护理类、药剂类、教育类专业仅限经市教委审批的具有医药卫生类、教育类等国家控制类专业举办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对应专业毕业生报考,其他考生不得报考。

(六)报考高职对口类的考生(其中艺术类、其它类除外),须具有报考类别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持有对口的专业操作技能实习证明(岗位工作证明)。

(七)报考中职直升类的考生须在中职阶段录取为“三·二分段制”、“五年一贯制”、“五年制”、“三·四分段制”类别,且具备中职三年完整学籍。

三、下列人员不能报考

(一)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

(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经市教委认定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学校的中职学校应届毕业生除外);

(三)在上一年度参加国家教育招生考试受到“下一年不得报考”处罚的考生;

(四)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五)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六)经正式审批录取在重庆市就读高中起点一年制和二年制中职的市外学生。

四、报名事项

(一)报名时间:2017年11月13日-22日。

(二)报名地点:在校生在就读学校所在区县(自治县)招考机构设置的报名点报名,其他考生在户口所在区县(自治县)招考机构设置的报名点报名。普通类非英语语种考生须在指定区县报名,日语考生在南岸区、涪陵区报名;俄语考生在南岸区、万州区报名;法语考生在南岸区报名;德语考生在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铜梁区、万州区报名;西班牙语考生在九龙坡区报名。

(三)报名所需证件材料

报名时须交验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毕业证或学历证明,市外转回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还需提供学业水平成绩(具有国家学籍号)和素质评价报告。

(四)报名流程、资格审核及注意事项

报名采用网上报名方式进行,市教育考试院在报名期间开通网上报名系统,各区县(自治县)招考机构在报名期间统筹协调安排好辖区内各中学集体报名和社会考生报名的时间,避免大量考生集中在短时间内上网填报。在网报前须按要求做好报名及资格初步审核工作(具体报名流程及资格审核办法见附件1),对资格审核不合格的考生应及时劝其回户籍地报考。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