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安徽高考 > 安徽高考语文

2014高考语文安徽卷试题(文字版)

编辑:

2014-06-07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乃不敢引疾               B.  御制诗以纪其事

臣乃敢上壁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四海好学能文者           D.  去而人爱思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临清流而赋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译文: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译文: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乙:①               ,唯昭质其犹未亏。        (屈原《离骚》)

②但为君故,               。              (曹操《短歌行》)

③泻水置平地,               。            (鲍照《拟行路难》)

④               ,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

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周邦彦《苏幕遮》)

为满足不同地区考生需求,精品高考门户为考生独家策划了2014高考试题及答案专题,考生可猛点进入查看更多2014高考试题、高考试卷内容,预祝考生取得高分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