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办学特色 服务地方经济

2010-11-26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励志耕耘‘一枝花’,树木树人惠‘三农’”的办学特色,大力加强专业与人才建设,不断提升科研与推广水平,扎实推进以“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院-区”与“院-县”科技结对为重点的“为农服务”工程,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励志耕耘“一枝花”,树木树人惠“三农”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为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学院经历百年沧桑,十易其名,唯“苏”和“农”二字从未改变。2001年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学院是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花卉协会理事单位、中国职教研究会农林牧专业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高职研究会教学管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园艺学会球根花卉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花木协会副理事长单位等。国务院扶贫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农业部苏州培训中心均设在我院。据《园艺志》记载,学院园艺专业始建于1912年,为国内同类学校中最早,学院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园艺与园林职业教育的发祥地,曾代表中国政府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多次参加国际与国内顶级专业展览并屡创佳绩。

长期以来,学院在江苏省农委、省教育厅和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秉承“励志耕耘‘一枝花’,树木树人惠‘三农’”的办学特色,发扬“和谐、务实、奋进、创新”的优良校风,培养出以我国近代花卉园艺奠基人之一、著名花卉园艺学家章守玉,我国高等园艺教育开拓者之一、著名果树园艺学家胡昌炽,微生物生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沈善炯,原江苏省常务副省长、农技推广专家俞兴德等为代表的近5万名高素质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为振兴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学院各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新进展。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创建国内一流高职院”的发展总目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取得“双优秀”;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及“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市级荣誉20余项,连续第三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特别是学院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认真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农科教结合的新要求,抢抓江苏构筑六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新机遇,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相关专业群为支撑,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扎实推进“为农服务”工程,取得较好成效。

目前,学院由校本部、相城校区和东山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1000多亩。设有园艺与园林系、信息与机电工程系、食品系、经贸系、生态环境系、人文科学系、基础部、继续教育学院等8个教学单位,共有34个专业。面向全国15个省招生,现有在校生近万人。现有教职员工437人,其中正高职称17人、副高职称80人,博士、硕士学位174人,省级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20人。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与美国、荷兰等8个国家18所高等学校缔结为友好学校。

加强专业与人才建设,夯实“为农服务”基础

学院以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建设为关键,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夯实“为农服务”基础。

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强势推进、做强做特园艺技术、园林技术、作物生产、食品加工等优势专业,抢抓机遇、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农业环保、生物技术、农产品物流等新兴专业,大力构建优势专业群。着力加强品牌、特色、示范专业及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现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6个、省示范院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创业教育示范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省级精品教材8部。

扎实推进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园艺与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得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院校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环保类专业环境监测技能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中,我院参赛学生屡创佳绩。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作的功能、层次及可持续性全面提升,现有合作企业200多个,其中紧密型合作企业96个。

大力推进“四个二”人才建设工程,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全面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园艺技术、园林技术2个团队被确定为“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初步构建球宿根花卉、常绿果树、观赏苗木等科研团队,为集中力量开展科研与服务创造条件。积极引导教师参加实践锻炼,不断增强教师走进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的能力,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提升科研与推广水平,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学院以相城校区(相城科技园)、东山校区(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等产学研基地为平台,以“国家级果梅、杨梅种质资源圃”、“江苏省球根花卉种质资源基因库”、“江苏省枇杷、杨梅种质资源基因库”、“苏州市花卉园艺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项目为载体,不断提升科研与推广水平,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收集球宿根花卉种质资源1200多份、枇杷杨梅种质资源200多份,选育出11个花卉优系和2个白沙枇杷品系。研发并推广常绿水生鸢尾、金边凤尾兰、朱顶红、观赏贝母等球宿根花卉新品种30多个,建设高效农业研发合作基地2000多亩,对外供应优质新品种种苗1000多万株,主要销往日本名古屋、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6个大花萱草新品种。自主研发枇杷、杨梅等果树新品种10多个,积极推广果树高枝嫁接等种植新技术,“吴玉”牌白玉枇杷入选“全国十大优质枇杷”,“吴玉”牌洞庭优选1号早熟杨梅入选“全国十大精品杨梅”。

依托园艺、园林等优势专业,学院多次参加国际与国内顶级专业花卉园艺展览并获奖。2000年,受中国花卉协会委托承建的“苏苑”景点在香港国际花卉展览会上获得最高奖项最佳贡献奖;2002年,受中国花卉协会委托承建的苏式园林景观“中国园”,在荷兰世界花卉园艺博览会上获得铜奖;2009年,承建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北京、山东展区江苏室外景点双获金奖;2010年,设计并布展的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江苏园”荣获室外展园评选特等奖。学院建立集园艺园林新技术研发、创业教育、工学结合、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科技企业苏州苏农园艺景观有限公司,发挥院办产业在地方农业企业中的科技引领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五年来,共申报立项市厅级以上课题141项,争取科研经费285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785篇,其中核心期刊151篇、SCI收录6篇,主、参编专著及教材145部,制订或修订市级以上标准6项,申请专利4项,通过新品种认定4个,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

推进“为农服务”工程,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2006年,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心下,学院选育的白玉、冠玉白沙枇杷优良品种曾成功走进贵州安顺市,引出一段苏黔合作的佳话。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特别是确定“2009为农服务年”,成立“科技为农服务领导小组”,出台“科技为农服务工作意见”,召开“为农服务推进大会”,以“政府引导、双向选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原则,以服务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发挥自身专业和人才优势,组建14个科技服务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设立100万元专项资金,以科技服务项目为载体,重点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院-区”和“院-县”科技结对,采取结对协作、技术服务、农民培训等多种方式为农业园区、特色村和示范户提供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1.徐州市睢宁县“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学院认真贯彻全省“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会议精神,与徐州市睢宁县签订《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挂县强农富民”服务协议》,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重点推进“一村一品”特色村建设。专家组5名成员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6场,入户指导426天,发放技术资料6000多份,发放物化补贴22.5万元。

指导王集镇陈楼村引进“迷你小南瓜”新品种,采用夏秋季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等技术,实现每亩经济效益9000-13500元;指导官山镇吴桥村引进耐高温秀珍菇新品种,改造升级菇棚喷淋设施,实现夏季鲜菇反季节生产,实现每个菇棚产值26000元,纯收益11000元;指导梁集镇付楼村示范种植茄果类设施蔬菜,采用日光温室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实现每亩经济效益6000元;指导魏集镇马王村示范种植西瓜,采用嫁接育苗等技术,实现每亩纯收益4000元;指导高作镇八里村示范种植早熟梨,采用两次套袋等技术,实现每亩增产300公斤,每亩增收500元。

2.苏州市各区县“院-区”科技结对服务 学院以立项课题形式组织12个科技服务团队、97名教师与苏州市1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展科技结对服务,重点推进新品种引进、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新技能培训等工作。苏州市农林局高度重视,专门安排了50万元财政支农资金支持我院“院-区”科技结对工作。

众诚鸭业新产品开发团队实现鸭系列新产品企业化生产并登陆苏州国际农产品市场,新产品外包装已获设计专利,富硒鸭生态养殖与系列新产品开发获得吴江市科技局重点资助;常熟海明设施蔬菜团队引进草莓、樱桃番茄、水果黄瓜等果蔬新品种5个,推广草莓苗脱毒扩繁技术并改进草莓生产滴灌系统,《苏州日报》以“新品草莓每斤30元卖断货”为标题予以报道;江苏骏马特色花卉团队引进切花百合、切花菊、朱顶红、荷兰鸢尾、金鱼草等花卉新品种近20个,目前试种花卉长势良好;玉屏山山体复绿团队完成生态园规划设计并局部实施,完成玉屏山野生植物资源普查;太仓农产品营销服务团队帮助企业开展农产品市场调研,初步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站,拟定农产品营销策略和模式;太仓特色花卉团队引进并试种月季新品种2个,协助企业成功申报新品种月季栽培与繁殖技术相关项目3项,争取项目经费65万元;相城望亭生态农业服务团队完成《中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编制工作,协助企业申报立项江苏省太湖水环境治理相关项目3项,争取科研经费250万元;相城生态园球宿根花卉团队承建宿根花卉品种资源圃并通过验收,收集宿根花卉种质资源100多种,为相城花卉植物园2010年郁金香展会制定方案并指导施工;东山设施蔬菜团队引进野生蔬菜、特种蔬菜新品种近30个,推广高效栽培模式和防虫网技术,帮助企业规划设计了蔬菜育苗基地;同里农业示范园服务团队顺利开展吴江北联复垦地土壤改良工作,制定了生态拦截方案和可行性报告,并做好方案实施过程的技术指导工作;玉屏山生态园果茶团队引进美国薄壳山核桃新品种3个并种植25亩,建立学院自主研发的新品种枇杷示范园5亩。

3.南通市海安县“院-县”科技结对服务 应南通市海安县人民政府邀请,学院与海安县签订了《“院-县”科技服务合作协议》,派出以李寿田博士为骨干的专业技术人员,重点推进特色设施园艺规模化生产。通过规划生产基地、引进花卉新品种、建设蔬菜示范点等方式,初步形成了以雅周镇花卉和蔬菜示范基地为龙头、以点带面的技术服务模式,在海安实现了瓜类、茄果类等蔬菜周年生产,并形成了自主生产100万盆草花的能力,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高度肯定。


同时,学院以国务院扶贫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农业部苏州培训中心为依托,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江苏省新型农民培训、江苏省退伍军人职业培训等任务。积极参与“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中西部地区农业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等,广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共建培训基地,充分发挥省示范院的引领辐射作用。5年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50000余人、职业技能鉴定18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