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鹰:自主招生为何绕不开“权力意志”

2010-11-25

肖鹰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高校自主招生,灵魂在于大学自主。现在北大、清华分别牵头组成两大“联考集团”,把加盟大学的自主招生纳入各自集团的联考运作中。此举不仅是叠床架屋,在全国统考与自主招生之间架上一轮有“小高考”之功的联考笔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一次考试,七校互认”的联考机制实质上否定了加盟大学的自主权利。

为什么要实行自主招生?因为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所谓“高级人才”,就是具有独特的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继往开来,发前人之所未发;要创新,就要具有个性、具有特长。高校的特殊职能,决定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必须具有特色和专长的。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宗旨就在于为学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建立接洽机制,使双方的特色和专长能得到对接和吻合。

我国现行高校招生体制的根本弊端在于高考成绩一刀切的录取原则,违背了人才的多样性和高校招生需要的多元化。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最好的高校招生体制是国家学术水平统考和高校自主测试的结合。比如美国大学的入学申请普遍要求SAT(学术水平测试)成绩作为必备条件。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根本改革,就是要改变高考分数决定论,把高考成绩的作用降低到学术水平测试的层次,从而赋予大学真正的自主招生权。

北大、清华牵头推行集团联考所走的方向,是与高考改革应走的方向相违背的。因为集团联考实质上是在另一个层次上模仿和强化高考分数决定论,在考生脖子上又拴上一条“小高考”的绳子。“一次考试,七校互认”,在首轮筛选中的作用也是抹杀联考招生学校的特殊需要的。如果我们不从特殊性,而从普遍性来看,集团联考也是没有必要性的。如果要测试学生的一般素质和知识水平,为什么不直接援用高考成绩呢?此前,北大11位教授向其校长周其凤教授建议,“以高考成绩+面试成绩”的录取方式改进自主招生,这当是目前可行的、既提高高校招生自主权又切实为考生减负的方式,为什么未被采纳呢?

有论者将北大、清华推行的集团联考相比为美国大学的常春藤联盟和英国大学的罗素集团,认为集团联考旨在推进诸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此说法既一厢情愿地理解了北大、清华推行集团出联考的动机,也误解了英美的这两个大学联盟的历史和性质。常春藤联盟源自于20世纪初美国大学的体育竞赛分组,而罗素集团源自于1994年英国政府资助的20所顶尖院校的首脑们联合向政府要求提高资助经费的行动。在后来的历史中,这两个英美的大学联盟(集团)内的大学如何合作不得而知,但它们绝没有搞集团联考招生是肯定的,因为它们各自的特色和自信决定了它们不会采取抱团的方式来圈抢生源或“掐尖”。

无论北大集团和清华集团的相关负责人怎么解释其建立自主招生联盟的美好初衷,有两个消息确令我们不能释然。其一是,这两个联考集团,在口口声声强调联考是为考生有更多的自由报考机会着想的同时,知情人透露给媒体的消息却是“(两集团)肯定会把联考安排在同一天”(这也是北大、清华两校竞争的惯例),这将置考生于只能在两个集团中二选一的“单项选择”局面;其二是,这两日已经有媒体陆续报道个别加盟大学表示加盟的“无奈”和“被动”。这两个消息,多少透露出了一些两大集团组织者不愿承认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与这些天来相关舆论频频使用的“圈地垄断”、“抱团掐尖”等词汇组合相联系的,综合起来,这些信息揭秘了两大联考集团组织者的“做大做强”的“权力意志”对自主招生的掌控。

为什么自主招生绕不过“权力意志”呢?这令每一个真诚渴望中国高校教育振兴的心灵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