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小儿香港商店大便与大学生入职培训“如厕”

2010-10-12

女儿读初一,住校。上次回到家,特别兴奋地告诉我们,她们校长在全校大会上的讲话,“逗死人”了。其中一个例子是,校长说,他现在没啥事干,整天就在新校园里逛(学校刚搬进新地方),看路边的垃圾桶,到教室里的每个厕所检查,看大便的坑有没有冲干净。这一看,把自己给臭死了,有的男生厕所,大便之后不冲,堆成小山,臭气熏天。校长说:看一个人文明不文明,上厕所冲大便,是最基本的,我们学校不能培养上厕所不冲的学生。校长考虑:请清洁工在课间学生上厕所时留意,把那些大便之后不冲的学生留下来,让他们把厕所冲干净了!多次不冲的学生,要记录下来。

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讲如厕文明,在我的视野中,还是比较少见的。我没有得到校长讲话的原文,但仅从校长讲话的立意看,这远比大谈理想、责任,对学生更管用。说实在的,不只初中生,就是今天的大学生,如厕不冲的情况也很严重。有一家用人单位举行大学毕业生招聘面试,面试之后,打扫公厕的阿姨直喊吃不消,阿姨问公司里的人,今天公司来了些什么人,是不是乡下来的?

这话当然不是歧视乡下人,而是在“乡下”,拉完就走,是很正常的,有些地方,基本上就没有抽水设备,大便也是要用着肥料的。至于内急之时,在路边就地解决,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在有的农村集镇上,当街把孩子屎尿,是日常生活的一景,不会有人说不文明,也不会说这大煞风景。因此,乡下亲戚到城里做客,不知道怎么坐马桶,或者如厕之后不冲就完事的,在城里人看来,很是受不了,但乡下亲戚却没事一样。

在闾丘露薇的博客上,我得知前不久香港有一个热门话题,正与“大小便”有关——有香港市民目睹两名女子,在香港的大型商场海港城,当众帮看上去二岁的孩子大便,之后还留下地上的“黄金”。照片放上网络,引起网民讨论,香港的报纸采访目击者。这位市民说,当时旁边的一名店员拿了一张传单给家长,让她们垫在地上,但是家长没有这样做,其中一个帮孩子擦完屁股,然后把手在孩子的外套上擦了擦,带着孩子继续逛街。之所以大家猜测是内地游客,因为她们用普通话责怪孩子,“脏死了”。对于这种行为,不少网友表示,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太没有公德心。还有人分析,在公共场合便溺是违法行为,依法可以判罚五百港元或者入狱三个月。

我很赞成闾丘露薇的分析,抱怨和责骂对于改变这种行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个时候,上前去告诉她们,不能随地大便,这是不文明的、甚至是犯法的,可能更合适。因为,对于不知道小孩随地大便是不文明行为的人来说,是很难用公德心来要求他们自律的,换句话说,只有先普及,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公德,明白随地大小便是不文明的,才能让他们逐渐有这种意识,从而习得好习惯。

如厕的习惯与文明,是在环境中习得的。值得反思的是,接受过10多年教育的大学生,怎么却没有习得这基本的文明。这恐怕也与高高在上大谈道德,但却忽视从细节入手有关。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说爱社会、爱集体、爱班级的大道理,却在基本的行为规范上,不太在意,而殊不知,只有这基本的行为规范,才能爱集体、爱班级。像如厕这样的“小事”,保持厕所的整洁,不就是让集体生活和谐吗?

据媒体报道,今年新大学毕业生工作,有的公司的入职培训第一堂课,居然是“入厕篇和如厕篇”——入厕篇包括“进入厕所前,必须换上厕所门口的专用拖鞋,并将自己的鞋子放至指定处。这样能长时间保持厕所的整洁卫生”。如厕篇则要求“大小便时要对准便器的冲水口,这样上厕所时可以不把排泄物排在便器的外面,或者冲水之后排泄物才不会残留在厕所里面,以保持厕所的卫生。还特别要求不能蹲在或站在马桶上”——这令职场新人们感觉很“囧”,甚至认为是公司把他们当“弱智”,这也要培训,可公司负责人说,如果你能把公司最“脏”的那一部分工作做好,你就可以把公司其他部分的工作做好。

一所中学的校长,在开学的大会上,讲的是不上台面的上厕所文明,从育人角度说,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应该“上台面”的。其实,对比美国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与我们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他们关注的都是日常学习生活的“小儿科”细节,比如要求学生“认识到没有一个人是生活在真空中的,那些看起来纯粹是属于个人范畴的行为,实际上常常会影响到自己周围的人或影响到所处的社会”,我们却是一大堆不着边际的口号,诸如“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在大道理之下,我国现有8000多万大学学历人口,义务教育普及率也达99%以上,可社会基本文明水准并未见得提高。基本的公民道德和法律教育,需从点点滴滴的教育引导做起,而不能以空泛的概念与口号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