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助力人生的实践之看点

2012-12-12

鉴于大家对大学大学生创业资讯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浅谈国学助力人生的实践之看点 ”一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国学助力人生的实践之看点

 简单地说,人生就是一个人一辈子的经历。人生需要去规划、去实现,成功与否、好坏与否,只能回过头去评价。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假如能够从头再活一次的话,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伟人,可惜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总结前人的经验与知识,指引人生的轨迹逼近“真、善、美”的境界。

前人的经验与知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国学。国学涵盖哲学、历史、宗教、文学、伦理学等方面,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程朱理学等思想流派,《四库全书》还按经、史、子、集四部划分其内容体系。

那么,国学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的理想呢?

首先,不能为了国学而国学,流于形式。古人著书立说,目的不在于“著作等身”,而在于“经世济民”。很多大师都是学以致用,不仅国学造诣深厚,而且成绩斐然。孔子广收门徒、编修典籍,旨在提倡“有教无类”,改变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还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等职务,在齐鲁会盟、削弱三大家族势力等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两晋时期风行的那种只爱清谈、不问世事的人生态度,不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其次,对内容必须仔细甄别,赋予其时代的新意。严复先生说,“非旧无以为守,非新无以为进”,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理论,知识只有放到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才有意义。国学中的许多观念至今仍散发着人性和智慧的光辉,但有些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一味照搬无异于刻舟求剑。此外,这个世界是多彩的,我们每个人的天性与禀赋不同,不能以一个标准、一套价值去要求所有人。只要是适合自己的,符合社会和时代价值判断的实践和探索,我们都应该鼓励。

最后,对国学的认识应上升到理性层面。粱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提出,理性、理智为心思之两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二者密切相连。他举了个例子:做数学计算时,计算的技巧是理智,而不畏困难、追求正确的态度是理性。梁先生其实在谈论“术”与“道”的问题。这一问题同样贯穿于国学和人生的始末,我们有必要把对国学的理解上升到理性层面,内化为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追求和坚持,惟其如此,国学才能稳固地扎根心底、更好地为我所用。

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但难免玩物丧志、国灭身死的悲剧下场;刘邦出身草莽,却能击败秦末诸强、独得汉祚四百年。人生成就与知识多寡没有必然联系,国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和价值判断,它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决定权还在你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