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说课稿 > 初三说课稿 > 政治说课稿

2016九年级政治《走向世界的中国》说课稿范文

编辑:sx_yanxf

2016-05-05

转眼间初中的课程即将过半,为了老师更好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现将九年级政治走向世界的中国说课稿范文提供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标要求

1.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学情分析

1. 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副科和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

2.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 乐山学生处于西南二线城市,远离对外开放的前沿,但发达的资讯使他们对改革开放30周年、金融危机、两会、世博会等社会热点有所听闻和了解。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可实施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和晚清“门户开放”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4)通过制作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结合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依据: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种尝试,被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特区内实行市场经济,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特”在经济政策上。这些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都是难于理解的。所以“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上海浦东是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观念都较强的历史概念,课文对它的形成过程不太明晰,故这两者也确立为重点。)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营造一个教与学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一个追求梦的天空。)

教法:讲解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交互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阅读理解、讨论合作、史料分析、图表制作、自我展示、查阅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走近开放:开放的提出

1.引导学生想象时光倒流,是选择去唐朝生活还去清朝生活?并简述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兴,闭关穷”。

问:同学们,如果时光能倒流,你想不想回到清朝生活?(不想。)为什么呀?(因为清朝闭关锁国,落后挨打。)最想回到哪个朝代?(唐……)为什么呀?(唐朝开放繁荣。)——由此得出:开放兴,闭关穷。

2.简要回顾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不开放不行”,引出并复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问:1840年,英国打开了清政府紧锁的国门。从此,中国就一步一步被迫开放,一步一步屈辱挨打。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权独立了,但中国开放了吗?(没有。)那时由于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及“左”的错误的影响,我国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那么新中国到何时作出了开放的决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从哪里迈出了第一步?(安徽凤阳小岗村)

3.那么在我们封闭已久,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的情况下,在哪里以何种形式迈出开放的第一步才好呢?由此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想象来创设教学起始情景,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唤起学生对我国不同时期对外政策的记忆,从而使本课的“开放”不显突兀,学生能对新时期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明白了两点:一是本课的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二是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使国家繁荣富强。由此为整篇课文的学习奠定基调。)

● 第二环节:合作研习,重难释疑

二、感知开放:开放的过程

开放的过程主要是指对外开放从尝试到扩大到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开放的尝试:经济特区的建立

(经济特区的建立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我从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状况出发,逐层设置了8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看历史影像资料、阅读课文、识图、讨论、理解、归纳等办法,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让学生理解特区之“特”和经济特区的作用,从而突破本目重难点。)

1.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 学生通过看书和“1979年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影像资料”、读《经济特区示意图》,提取有效信息来解答,以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基本情况。

问:(1)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以什么方式迈出了第一步?这种方式是谁提出来的?

(2)这种方式开放了哪几个地方?

(3)这几个地方的经济建设是如何进行的?

(在看影像资料时引导学生感受特区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学生回答第(2)问后,展示“经济特区示意图”,观察这几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以增强历史空间感;同时追问: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地方作为经济特区呢?来为回答第(3)问奠定基础。)

2.通过前面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与解答,学生对什么是经济特区有了模糊的概念,这时再设置三个问题,引发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和教师适时的引导,最终理解并得出经济特区的准确概念。由此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

议:(1)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样吗?

(2)晚清的“门户开放”和新时期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3)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门户开放”)和生活实际(对港、澳有一定了解),能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3. 办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种尝试,究竟能不能取得成功?我们随着邓小平一起去看一看:“1984年深圳发展的视频”。

(这段视频和前面“1979年深圳视频”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与呼应。学生通过历史影像能直观感受到深圳的发展与成功。)

4.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成功,让学生想一想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①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②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③推动了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

(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难点,由于在前面教学过程中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结合课文可以较好的回答,但教师对于第④点要做点拨和提炼,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开放的扩大:扩大沿海对外开放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扩大内地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成功了。但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只开放发展这几个地方远远不够,怎么办?——扩大开放。)

1.教师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扩大到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向太平洋向全世界敞开了胸怀。国际舆论对我国这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从明朝以后的第一次开放。”

对外开放让沿海地区先行是必要,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的拉大。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什么呢?——开放内地。

内地的开放又该从哪里选择突破口呢?)

2.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为什么?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重点。多媒体展示一段材料,学生通过解读材料得出原因,解决重点。——发展上海经济,发挥龙头效应,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让浦东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浦东就一年一个样的发展起来了。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南巡,途中发表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全面解决了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还强调要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根据南方谈话的精神,中央政治局决议在全国范围扩大对外开放。)

3.教师继续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大到了内地。

(逐层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让学生在动态中对整个开放过程有直观的体会,形成完整的历史空间感。)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这是本课第三个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制作图表的方式来突破。)

1.学生做一做:第一步: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模式,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图表,展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并思考这一过程有何特点。

第二步:请1—2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并作讲解。师生共同点评。

2.交流教师设计的图表。

(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学生通过制作图表和讲解,不但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完成了对本课前面所学知识的隐形小结。同时师生共同点评,又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三、感悟开放:开放的影响

1.请学生看书并结合身边事例,说说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③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④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课本或身边具体事例可自行归纳总结出影响。)

2.展示沃尔玛超市中中国商品所占份额的变化和海尔集团在世界的发展情况,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开放不仅引进了先进的东西使国家发展,而且使中国走向了世界。

(此处点明并照应了本课课题——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3. 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它与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大家对对外开放带来成就的认同中,联系前面所学改革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经验。——①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②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对改革开放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在情感上逐步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主题延伸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上文为大家推荐的九年级政治走向世界的中国说课稿范文,大家感觉还满意吗?

相关推荐:

粤教版初三政治第三单元说课稿范文:第1节  

最新九年级下学期政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说课稿模板

标签:政治说课稿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