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说课稿 > 初三说课稿 > 语文说课稿

《送行》2014年最新推荐初三年级语文说课

编辑:sx_yangk

2014-03-28

《送行》2014年最新推荐初三年级语文说课

一、对比激疑,导入新课

我的导课是这样设计的:由朱自清《背影》中父子分别时感人至深,但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笔下的送行却是一种职业,那样的送行是真诚的吗?

【这样导入的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盎然,让他们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可谓“疑为学之始”,然后就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

二、定向设疑,走进文本

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我先引领学生从标题、结构、主旨等方面定向设疑,第一个角度——

【聚焦文题】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备受中考命题者的关注,我研究过的40多套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就有20几篇阅读直接或间接从标题来拟题。其实注重对文章标题的分析,也是一种提高阅读效率的良好方法。

我引导学生围绕“标题”多思考几个为什么?紧扣这篇课文的标题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 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行对象分别是谁?

2.文中写的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别场面、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问题,只要学生深入文本,仔细阅读,能较为快速的解决,而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就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

由于学生整体了解了文章大意,我迅速带领他们从第二个角度设疑,那就是从结构设疑,或是从情节设疑——

【聚焦结构(情节)】

中考试题中,对结构的考查一般是考查“为什么这样安排结构”“某个情节能否去掉”“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因此我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提出疑问,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文章前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后一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

(这一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探究出结构中两部分的铺垫关系,以及这种铺垫产生的好处。)

理解了内容,把握了结构,扣住了重点,那理解文章的主旨应该水到渠成,我接着指导学生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来设疑——

【聚焦主旨】

《送行》一文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直接给出了两个疑问让他们思考:

1.勒罗车站送行时,其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2.这篇课文的主旨,至少有四种理解:

(1)旨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

(2)旨在说明“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人生哲理,假戏可以真做,真戏可以假做。真正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真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假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价值。真与假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旨在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

(4)旨在通过侧面描写勒罗从“舞台”到“月台”的故事,说明只要根据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在岗位上要付出真情,就能获得成功,就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以上四种理解,你赞成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以上四种理解,有没有共同点?(人与人的沟通,需要真情实感。)


相关推荐

初三语文说课稿沁园春雪范文 

初三语文说课稿明湖居听书范文

标签:语文说课稿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