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说课稿 > 初三说课稿 > 历史说课稿

最新初三历史说课稿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编辑:sx_chenj

2014-02-18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小编准备了最新初三历史说课稿两弹一星精神永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教材分析

本课时包括“成长的骄傲”和“共和国不会忘记”两框内容。

第一部分“成长的骄傲”主要介绍了20世纪50~70年代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迅速发展。重点叙述了在艰苦的条件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研制成功和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通过再现了“两弹一星”从无到有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深刻体会先辈向世界彰显依靠自己的力量的坚定信念,感受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第二部分专题探究“共和国不会忘记”则围绕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积极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风貌而展开。教材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雷锋和焦裕禄两个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展示了他们的高尚精神;“一个神话的消失”,以中国石油资源的发现和开采为中心,勾画了不畏惧权威的科学家李四光和“铁人”王进喜的风采。“身在大漠,魂系中华”,简述了中国第一原子弹的研制与成功爆炸经过,揭示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通过这些奉献为民、廉洁奉公、艰苦创业、科学求真等伟大精神的典型代表,让学生在感受英雄模范先进事迹的过程中,领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自己查阅纸质与网络资料,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初步的筛选归类,能够利用图片、文字等材料了解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我国发展核工业的必要性,是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维护和平与国家安全的需要,和平需要军事实力来保证;感受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及精神,能够归纳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精神风貌,理解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登攀的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2)过程与方法: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获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相关信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展开探究,历史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开拓视野,尝试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多种方式再现历史。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英雄模范的各种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自觉向他们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感受“两弹一星”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英雄模范的各种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发挥指导与点拨启发的作用。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包括歌曲《感动中国》、文字材料《永恒的骄傲——怀念邓稼先》、两弹一星、人物图片)

学生准备:分组搜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概括他们的精神品质。

⊙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播放歌曲《感动中国》(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主题曲),以及2004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的场景。我们为什么而感动?

中国女排,曾经沸腾了一代人的热血,也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了长达20年的期待。2004年的雅典,于无声处,绝地反击。是她们,让最后的希望攀岩着意志的臂膀上升,直到最后一记重扣敲开欢庆的锣鼓。金牌唤回曾经的光荣,胜利开启崭新的梦想!

【承转】能让我们感动的人很多,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有多么的不同,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一个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以坚强的民族精神挺起国人的民族脊梁。

(新课教学)

【阅读】材料《永恒的骄傲——怀念邓稼先》(作者:杨振宁)

【讨论】这是在纪念邓稼先(1924—1986)辞世十五周年之际,诺贝尔奖获得者扬振宁博士撰写的回忆文案,当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杨振宁:“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你认为他因什么而感动?

学生自由发挥。

【提问】请根据材料,用一句话归纳邓稼先的一生。

学生回答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突出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之旅和对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

【提问】“两弹一星”是指什么?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在及其困难的条件下研究“两弹一星”?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认识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为了维护和平与国家安全,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做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活动】请根据材料,画出“两弹一星”年代尺。

1964年6月 第一颗中近程地对地导弹实验成功

1964年10月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 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 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的成就多?

学生回答略(注意联系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

【补充】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以最快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跨越。此前,只有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四个国家发射过卫星,但他们第一颗卫星的重量总和还没有超过“东方红1号”的重量。

【讨论】在资料展示的同时,教师出示以下讨论题:

○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历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你觉得是什么?

○“两弹一星”精神对当时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两弹一星” 精神不仅表现为白手起家、苦打硬拼,其核心是科技创新精神。“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在和平时代,我们反对任何核武器的制造和扩散,然而“两弹一星”精神将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承转】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共和国不会忘记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钱三强这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对我国国防科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一时期,各行各业都涌现出来许多优秀人物,他们是时代的楷模。你还知道有哪些?(雷锋、李四光、焦裕禄、王进喜等)

【活动】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各组将课前负责搜集到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向其他同学介绍他们的主要事迹,同时要求对他们的精神品质进行概括和评价。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这些奉献为民、廉洁奉公、艰苦创业、科学求真等伟大精神的典型代表,是国人的民族脊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活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他们挺起了中国人脊梁。你能否举出能让你感动的当代人物,你觉得他们哪一方面值得你感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利用网络查找,教师也可以推荐一些学生比较熟悉人物,如:钟南山、袁隆平、任长霞、杨利伟、王选等。

【总结】我们的祖国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时候,回望那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闪光形象,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有多么的不同,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令人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信心倍增;总有一种人格,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希望这些精神与力量会在我们的血脉中和时代同行!

(课后作业)

以感动为主题,写一篇学后体会

⊙ 问题研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适当的筛选,将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切入点。通过师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课堂上交流,对问题的讨论,教师的课堂小结等环节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提高能力,体验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

材料:

永恒的骄傲——怀念邓稼先 (杨振宁)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100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可能是最重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微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读理论物理,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被任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再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Oppenheimer,1904-1967)。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包括奥本海默,所以他和我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20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Bom,182-1970)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40多岁了,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不时出现,不过比起以前要较少出现一些。

奥本海默的演讲十分吸引人。他善于辞令,听者往往会着迷。1964年为了庆祝他60岁的生日,3位同事和我编辑了一期《近代物理评论》,在前言中我们写道:

他的文章不可以速读。它们包容了优雅的风格和节奏。它们描述了近世科学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多种复杂的问题。详尽而奥妙。

像他的文章一样,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吕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若夫斯(Groves),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民族感情?友情

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于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此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中文名字,原名Joan Hinton)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寒春曾于40年代初在洛斯阿拉姆斯(Los Alamos)武器实验室做费米(Fermi)的助手,参加了美国原子弹的制造,那时她是年轻的研究生。

1971年8月在北京我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说“在外地工作”。我没有再问。但我曾问他,是不是寒春曾参加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此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的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五四”时代的一首歌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天阴则闻!”

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不知是什么心情?

“精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能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 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沙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仍陷于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道歌曲。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的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三历史说课稿两弹一星精神永驻,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相关推荐

世界历史复习课初三历史应用说课稿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初三历史应用说课稿  

标签:历史说课稿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