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课外生活 > 文学名著

亨利·米勒世界文学生活

编辑:sx_yangk

2013-12-05

爱因斯坦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书海无涯兴趣作舟,用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心扉,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阅读这篇亨利·米勒世界文学生活,和小编来感受这个世界吧!

亨利·米勒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他最初发表的自传性三部曲《北回归线》(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归线》(1939)都是先在法国面世的。由于他作品中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所以他最初在英语国家默默无闻。英语国家的广大读者读到亨利·米勒的上述三部作品,首先还要感谢盟军在1944年以后来到巴黎。英美军队的军人及随军人员在巴黎市场上发现了亨利·米勒的书,争相传阅,并把它们偷偷带回国。亨利·米勒的作品意外地比流行的文学精英的作品获得了更广泛的读者,但是,由于许多人仍然把亨利·米勒看作专写“淫秽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都无法在美国公开发表。后经过长期努力,美国终于在1961年对《北回归线》解禁,允许它在国内公开发表。两年后它又得以在英国公开发表。随着他其余作品的解禁,亨利·米勒的名字在美国乃至世界变得家喻户晓,他被上世纪60年代反正统文化运动的参加者们奉为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亨利·米勒1891年12月26日生于纽约一个德裔裁缝的家庭。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因为逃避德国的兵役而来到纽约的,尽管像许多来到美国的德国移民一样,他们很快就被美国社会同化了,但从亨利·米勒的创作与言论中,仍然可以看到德国文化的许多影响。在这方面,亨利·米勒既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又同欧洲文化、尤其同德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对人生与社会的哲理思考,往往显示出德国思想家的某些特点,有入木三分的洞察力与敏锐而丰富的想象力。后来,在1930年至1939年近10年中,他又长期生活在法国,对欧洲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所以,他对西方文化、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不仅立足于美国,而且立足于欧洲,有一定的普遍性。

亨利·米勒的父亲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修养的裁缝铺老板,嗜酒成性。亨利·米勒出生后不久,全家从曼哈顿搬到布鲁克林,居住在工厂和小商小贩中间。亨利·米勒所处的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并不优越,他也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1909年他进入纽约市立学院学习,两个月后即放弃学业,然后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水泥公司的店员、陆军部的办事员兼不拿薪水的《华盛顿邮报》见习记者、父亲裁缝铺的小老板、电报公司的人事部经理,以及洗碗工、报童、垃圾清理工、市内电车售票员、旅馆侍者、打字员、酒吧招待、码头工人、体校教师、广告文字撰稿人、编辑、图书管理员、统计员、机械师、慈善工作者、保险费收费员、煤气费收费员、文字校对员、精神分析师,等等,有的工作他干了甚至不到一天。丰富的生活经历为亨利·米勒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他在经历中的深入观察和深刻感受又使他的创作不落俗套,既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又有富于哲理的思想内容,并以创新的形式加以表现。亨利·米勒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显然比同时代的美国作家要晚,成名也晚。年纪比他轻的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等作家,在上世纪20年代都已小有名气,或已有了相当的成就,而他那时却还在为生活奔忙。他发表第一部作品时已经43岁,可谓大器晚成。但在文学上,成功得晚自有晚的好处,由于作家思想已比较成熟,又有丰富的阅历,所以更容易一开始就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中反映的问题也往往更为尖锐,更一针见血。

亨利·米勒曾自称为“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可以说,这是对他自己创作风格的最好描绘。自从发表第一部作品《北回归线》以来,他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批判风格,专写一些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物,通过他们来攻击西方社会,并不惜使用污秽的语言。他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他在生活经历中接触过的,所用的语言也是他所接触的那一阶层普遍使用的语言。他通过笔下那个表面粗野的社会来表达对西方社会深思熟虑的看法。就这方面来讲,他虽然比大多数作家出道晚,但一出道即显示出优势。

《南回归线》发表于1939年,是亨利·米勒最初在法国发表的自传性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三部作品的书名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又分别叫作“夏至线”和“冬至线”,在“夏至”和“冬至”之间,是“黑色的春天”。

这则亨利·米勒世界文学生活希望能给你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

标签:文学名著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