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浙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整理

编辑:

2016-08-17

三、教学建议

(一)注意与第一章及前两个学段所学知识的联系和衔接

有理数的运算与第一章的绝对值,及前两个学段所学的数的运算联系紧密。有理数的运算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绝对值的运算,二是符号法则。绝对值的运算是前两个学段已解决的问题,因此有理数运算教学中要注意与第一章的绝对值及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数的运算相衔接,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符号法则。

(二)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有理数运算的学习重点在于掌握有理数运算的算理和运算结果符号的确定,这是今后式的运算的重要基础,是计算器所不能替代的。但运算中涉及的数应简单,繁琐的带分数尽量少出现,混合运算一般控制在三步及以内。如果涉及的数比较复杂可以利用计算器解决。

(三)重视有理数运算的实际问题背景设计和有理数运算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反过来又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对有理数运算的实际问题背景的设计,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有理数运算,并通过实际问题的直观解决,归纳出有理数运算的法则。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引入有理数运算的必要性和体会有理数运算法则的合理性。

(四)注意计算器的适度使用

一方面,用计算器可以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因此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复杂的笔算,复杂的计算可由计算器完成,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有理数运算的基本要求仍然不能削弱,因此计算器的使用要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运算后进行,并且简单的、基本的运算还是要求学生用笔算,特别要求学生会运用运算律优化与简化计算过程。

第三章 实数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开方、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和实数及其运算。从有理数到实数是数的第二次扩展。经过本章的学习,第三学段所应学的数系扩展已完成,从本章开始,今后所遇到的问题(除特别说明)都将在实数范围内讨论,这给教学带来许多方便。数系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后,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都没有发生变化,本章的内容避开涉及二次根式的内容,所有运算都转化为有理数的运算。

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对实数概念的建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应用非常普遍。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直观地反映了数的扩展状况,这种数与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使数轴成为解释和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工具,也是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的重要依据。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上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是本章教学中的重点。平方根的概念是通过逆运算来建立的,而且有多种不同情况,这是学生从未经历过的。无理数

的概念比较抽象,它是一个确定的数,却不能把它完全直观地表示出来。平方根的概念、无理数的概念是本章教学中的主要难点。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8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3.1 平方根 1课时 3.2 实数 1课时 3.3 立方根 1课时 3.4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开方 1课时 3.5 实数的运算 1课时 复习、评价2课时,机动使用1课时, 合计 8课时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教学目标 (1)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

(3)本章教学要求 ① 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与表示。

② 认识开平(立)方与平(立)方之间的联系,会用平(立)方运算求平(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③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④ 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⑤ 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 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二、本章编写说明

(1)教材由实际计算需要引出平方根的概念。随着根号2这些数的出现,就必须建立新的数的概念----无理数。无理数的概念的建立,为数从有理数扩展为实数奠定了基础。

(2)立方根也是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数的概念。虽然这一节在实数一节之后,但仍起着加深对实数的认识的作用。在实数范围内进行开立方的运算,无论从认知的角度,还是从表述的角度,都较为方便。

(3)随着数集的扩展,数的运算也必须随着扩展。这不仅是实际计算的需要,也是数发展自身的需要。没有扩展数的运算,数系的扩展就没有意义。实数部分新增的运算是开方运算,在本章中,开方运算主要是利用计算器来进行,也就是通过近似计算,把实数的运算化归为有理数的运算。

三、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从有理数到实数的发展过程的教学。要充分运用实际例子克服这一数的扩展过程中的抽象性,使学生体验到平方根、无理数、实数等概念是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在我们的周围普遍存在着。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概念的实际意义,并学会在实际情境中使用它们。

(2)要从全套教材的结构来认识本章的地位,并把握好要求。注意不能增加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和二次根式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将在八年级下册继续学习。

第四章 代数式

在完成了初中有理数、实数数集的扩充后,第四章学习代数式。从数到式是学生学习上“质”的第一次飞跃。学习了式以后,客观世界中的数学规律变得简捷明了,数量关系变得清晰,有一大部分运算更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学生要完成这个质的飞跃,必须先从大量的实例中体会、领悟,需要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这种认识和飞跃没有心理准备,他们感到好奇,又感到难于理解,教师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原义教版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方式是“先分散,再集中”,将整式内容分散于一元一次方程中,即先学一次式,紧接着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目的是加强一次式与方程的有机联系,使整式的学习目的性明确,且分步到位。体现适当降低要求,减缓坡度的意愿。这样的安排各有利弊,弊病是使整式内容显得支离破碎,限制了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代数式运算的不熟练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另外,与原大纲比较,课标对整式运算的要求有所降低。因此,我们觉得还是相对比较完整学习了整式的运算后再学一元一次方程,更有利于学习较系统掌握,更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整式和整式的加减。在小学阶段,学生虽然已初步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但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认识是非常肤浅的。本章不仅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还要理解字母可以与数一起参与运算,可以用数、字母、运算符号组成的代数式表示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本章可以说是“代数”之始,是今后继续学习方程、不等式、函数等代数知识的必要准备。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4.1 用字母表示数 1课时 4.2 代数式 1课时 4.3 代数式的值 1课时 4.4 整式 1课时 4.5 合并同类项 1课时 4.6 整式的加减 2课时

复习、评估3课时,机动使用1课时,合计11课时。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教学目标 (1)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

(2)本章教学目标如下:

(3)本章教学要求

① 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能解释某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发展符号感。

②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辨别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中的项、项的系数、多项式的次数。

③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问题,找到所需公式进行计算。

④了解整式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会进行整式简单的加减运算。 ⑤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式子”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

二、本章编写特点

(1)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知识应用情景

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学生可能会以为,代数是空洞的符号和繁复的计算。为了克服这种不正确的看法,真正了解代数是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一门基础学科,本章的引入部分用了学生身边的问题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兴趣。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节开头,用唱儿歌的形式引入,“一只青蛙二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让学生在愉快的吟唱中接受用字母表示数,并体验用字母表示数所带来的简捷明了。又如“求代数式的值”一节,从计算时差开始,利用学生对我国申奥成功的自豪感,引出求代数式的值,过渡自然生动,渗透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现课本内在的教育价值。

(2)重视落实基础知识,关注现代数学文化

本章内容是以后学习的基础,列代数式是研究代数式的计算和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把现实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来解决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更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对整式进行两个重要的恒等变形,即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整式的两个变形是整个数学中恒等变形的基础,是解方程的工具。所以本章教材在编写时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实现从算术到代数的重大转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用代数式的本质,返璞归真。其次在材料的选用上力求体现现代气息,充分体现教材在文化上的教育价值。如水资源、保护动物、申奥、人口、纳米等。

(3)改变课本呈现方式,体现改变学习手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章教材在编写时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力求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每节内容不再是呆板定义、练习。通过做一做、想一想、合作学习、探究活动等栏目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节中,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学规律,通过主动收集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并进行交流、探究,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如“整式”一节中,让学生从提供的材料中找特点,使得出结论不再是枯燥的定义,从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思考中获得一般方法,体会数学思想的应用。又如“整式的加减”一节中,节前图是以说相声的形式,提出猜出生月及家庭人口的题目,很具有挑战性。可能开始学生感到不可思议,但通过

列代数式,在求解过程中,学生渐渐明白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规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符号感。同时也将所学的知识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了数学建模的思想。

三、教学建议

(1)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和学生简单的模仿,而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如在“合并同类项”一节中,从残留的墙面积计算引入后,可以给学生一组代数式,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应该怎样来分类。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一类称为同类项。结论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来归纳。既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又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利用了教材的教育学生的内在价值。

(2)从数到式是第二学段“数与代数”中第一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也是从算式到方程的基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也意味着思维方法的重大飞跃。原来1,2,3,?等所学习的数都是确定的具体的数,现在用a,b,c, ?表示的数,是抽象的开始,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不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到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后,我们考虑的对象从原来单一的“数”发展到考虑多种情况,如-a就不一定表示负数等。学生一下子不是很习惯,教师设法多从身边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过程。这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在教学中应该反复强调。

(3)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会变会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本章中从引入开始有大量的实际问题,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容易激发学习积极性。其次从学习方式上,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活动这种新形式,促进学生相互交流,从而最大限度获得数学能力和体验数学思想。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应给予诱导启发,或给予必要的阶梯。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体验如何学会学习,千万不能包办代替,过早给学生答案。应鼓励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从多角度思考,采用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积极合作、讨论氛围。

(4)关注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通过适当练习达到巩固目的。列代数式是进行代数式计算和方程、不等式、函数各种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把现实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来解决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更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本教材在这里把它视为基础,我们觉得还应花一些力气,把这个关键地方让学生学扎实。一是应该适当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后续知识学习作好必要准备;二是在列代数式可以从“从语言表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和“把代数式表示的数量关系用语言表述”两方面进行对比、观察、归纳。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四、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做好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才从具体的量过渡到抽象的数,这是数学发展史中第一次飞跃;而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并与数一起参与运算,是数学发展史中又一次飞跃。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需要在思维能力方面作一次重大飞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本章的教学中,应着重通过较丰富的

实际例子 ,让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在表示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时的重要作用,通过代数式、代数式的值等教学,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并通过列代数式感悟代数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

(2) 注意与前后面内容和衔接。前面已经学过实数这一节,这里用字母表示的数可以是实数。适当举一些代表实数的例子,一方面复习前面知识,另一方面加深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在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上,整式运算是进一步的深化,是进一步更广泛意义运算。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的实质就是有理数运算。加强用代数表示数量关系的训练也是为列方程解应用题服务。

(3)整式的教学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在概念方面,应着重理解项、系数、次数的概念,这些概念对掌握整式的运算有较大影响。本章教材根据《标准》的要求,对传统的整式及其加减运算这部分内容作了删繁就简、突出主干的处理,涉及的多项式基本上是一次式与二次式,暂不出现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教学中不宜补充或提高教学要求。 (4)整式的加减虽然比较简单,但要看到这是学生第一次经历式的运算,无论是从观念上、算法上还是表述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教学中应突出式的运算意义。整式的加减和数的加减的主要区别在于字母参与运算。例如,n+8与n-8相加的结果是2n,而不是零。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般代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一元一次方程是代数方程中的最基本、最简单的方程,一般的代数方程最后都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根据《标准》,在第二学段中,学生已学过方程及其解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几类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但未学习过方程中关于元和次的概念,并且由于未学过整式的加减运算,学生能解的方程是非常有限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其应用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方程的必需基础,许多方程最终都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广泛和直接的应用。所以,在上一学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是十分需要的。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主要内容,而利用方程这个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本章的目的。因此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方程的解法和体会方程的工具作用,难点是运用方程这个工具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这涉及较多的问题情境,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分析数量关系和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关。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5.1 一元一次方程 1课时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步骤 2课时 5.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3课时 5.4 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1课时 复习、评价3课时,机动使用1课时,合计 11课时。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教学目标

(3)本章教学要求

① 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

数学模型。

② 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③ 结合解决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问题,初步认识问题解决的波利亚模式;了解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回顾等步骤以及尝试、检验和反思的意义和重要性。 1、

(四)本章教材分析

1、 一元一次方程。

在第二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方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本小节以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列出方程,引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复习方程的解的概念,并让学生用估计、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的解。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方面是做好与第二学段的衔接,另一方面也是渗透估计、尝试的思想,让学生了解观察、估计、尝试、列表等也是数学学习的方法,并体验到对于一些复杂的方程,用这些方法有时会很繁,进一步学习其他方法就显得更有必要。

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学生在第二学段已学过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展开的。教科书直接指出“求方程的解,可以运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成‘x=a(a为已知数)’的形式”。在例题的处理上,安排了方程解的检验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同时也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方程的解。两个例题的选取都是直接运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课内练习第2题是华氏、摄氏两种温标的转换,这是数学和自然之间知识上的一种联系,设置了“温度描述”一栏,更好地体现了一种常识。作业题的第5题,要求学生“编写两个不同的方程,使它们的解都是x=2”,应注意发挥它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方面的作用。

本节在安排上突出了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这样在后面学习方程的解法目的就更加明确。另外,像课内练习的第1题,也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2、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本节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解方程中的“移项”和“去括号”。教科书在每个例题的边上都用方框表示了移项的过程,意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移项中符号的变化过程。例2中的系数出现了无理数(作业题第2(4)题也是无理数),这也是这套教科书的一个特色。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去分母”。首先,教科书通过例1分析了某些项含有分母的方程的解法,接着借助例1的解答,归纳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都是方程变形的常用方法,并明确各项变形的依据。最后揭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程序:

本课时学习的方程在结构上更复杂,有系数是分数(小数)的,有可以运用整体思

想的,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探究活动更是带有趣味性,应很好利用。 3、 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本节集中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可分三课时进行教学。

学生在基本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教科书通过几个典型例子,引导学生把实

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方程的模型,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通过画线段示意图、列表等手段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通过不同的设元方法、变换问题的条件、根据方程设计问题情境等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最终达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4、

4、 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本节首先介绍了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的解决问题模式(四个步骤),然后通过“想一想”把这种模式与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联系起来。接着通过两个例题具体学习了这种模式的应用,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在“回顾”一步中,往往是常规教学中比较忽视的一环,应该加以突出,以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二、本章编写特点

1、 1、 突出问题解决的意义、过程和方法

本套教材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采取解法和应用相对独立的方法编写,这是我们在反复比较各种不同方案的基础上选择的一种优化方案。一方面,这样安排便于集中学习方程的解法,能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一系列变形,以及最终把方程化为“x=a(a为已知数)的形式”的化归思想;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学习,也便于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理解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思想。为了避免这种编写方式容易造成的解方程与应用脱节的弊端,教科书特意在第一节安排了一定量的方程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以及用列表尝试解方程的方法,使学生能体会到学习解方程方法的必要性和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在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处理上,教材力求体现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在教科书的第四节安排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初步介绍了波利亚的解决问题模式(四个步骤),这样的处理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突出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当然,这种方法在后续内容的学习中会不断加以渗透和应用,在九年级上、下各设置一章予以阐述。 2、 2、 突出数学教学是活动教学的观点。

《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科书在这些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如教材在本章中设置了合作学习、探究活动、 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以促进学生积极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当然,这是体现在外显形式上的活动,许多内显性活动(如探究过程中的活动、解题后的反思活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活动等)需要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去体现。

3、 3、 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层次性和发展性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上,教科书从等式的两条性质出发,通过对一些简单方程的求解和必要的解方程练习,使学生掌握解方程过程中的各种变形,理解化归的数学思想,以便于学生学会方程这个工具的使用,体现基础性。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上,教科书选取了一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背景(如门票、植树、银行存款、学科兴趣小组、电话费等),突出了寻找相等关系,建立方程的过程,借此让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强化方程的应用性。

在保证教学内容基础性的前提下,本教科书在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教科书在第124页的作业题中安排了“给出两个不同的方程,使它们的解都是x=-2”在第133页安排了“请将例2改编成其他问题情境的应用题,要求所列的方程仍为15x+45x=180”等等。 三、教学建议

1.注意做好与前面学段的衔接,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学生在第二学段已经学习了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在第四章又学习了代数式的知识,本章内容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章的起点比传统教材要高一些(比如对于一元一次方程和解的概念的建立、对于等式性质的讨论等都不作过多的研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在前面学段学习的数学是以算术为主,对于以字母表示数的代数,在思维层次上要求更高,学生仍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作好知识、方法上的衔接工作。如果小学阶段没有讲过等式的性质,那么5.1节可酌情增加1个课时,补充等式的性质的有关内容。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上,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时,强调的是解答的每一步怎样运用等式的性质,本学段的学习虽然也是建立在等式的性质上,但这是对等式性质的进一步运用,如出现了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去分母等专用变形名词。这是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系统学习,以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学生更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于用算术的方法。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比较中使学生自觉地体验到列方程的优越性。再在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地运用列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方程的意识,逐步形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树立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 2.关注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体验方程的工具作用

在传统的教材中,由于方程与应用相对独立,容易造成一种方程的解法与方程的应用脱节的现象,并且方程的应用在选材上过于数学化和类型化。本套教科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一方面,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课题,增强了学习方程的目的性,然后在学生基本掌握方程的解法后学习方程的应用,这样密切了方程和实际问题的联系;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用数学的知识去收集、分析、处理和利用。本章的实际问题就是立足于这种出发点,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方程的知识去解决(如奥运会的奖牌、建筑物的四周铺花岗石、植树、压岁钱、电话费等),从中体验方程的工具作用。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