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初三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编辑:

2016-03-07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投影:

(1)注音:

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ǎng)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

(2)释义:

疲惫:非常疲乏

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2.朗读诗歌:与作者达成感情的共鸣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发了何种感情,是通过何种方式抒情的,她的痛苦从何而来,她的希冀存于何方,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加以体会

(1)教师范读(配乐)

(解说:先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初感诗的美味,为进一步学习欣赏奠定基础)

(2)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受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对祖国的深深的理解和诚挚的爱

(解说:趁着学生才有的感受尚在,让学生直接再次感受,这是文学欣赏的必要步骤,避免抛开刚营设好的氛围而由老师大讲特讲的弊病)

(3)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边读边梳理整首诗的思路,然后师生评价

明确:诗人先回顾了祖国贫困、落后的历史,接写祖祖辈辈痛苦的追求,接着写转折时期新生希望的祖国,最后写到祖国对我的养育,以及我愿以血肉之躯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屏幕展示)

板书以下内容:

第一节:贫困、落后的祖国

第二节:痛苦、追求的祖国

第三节:新生、希望的祖国

第四节:养育、献身的祖国

(解说:在这个步骤中紧扣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落实字词教学,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总结:本诗感情真挚,全诗的感情由悲哀、低沉向欣喜、高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舒婷以儿女的身份向祖国母亲倾诉情怀,抒发对祖国国的拳拳深情

学生齐读,进一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 第一人称“我”贯穿全诗,能改成其他人称吗?试着用其他人称读其中一节,体会诗人这样写的用意并简要分析(“我”究竟指谁?“我”和祖国是什么关系?)

期望效果:诗中的“我”不仅指诗人自己,也指整个中华民族这样写表达了“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

2. 诗中“迷惘”“沉思”“沸腾”仅仅是诗人的情感历程吗?请结合中国的历史谈谈你的看法

期望效果:这不仅仅是走过“文革”的青年一代的情感历程,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心灵历程的高度概括综观历史,多少炎黄子孙为贫穷落后的祖国“迷惘”“沉思”,为新生的、腾飞的祖国而“沸腾”、奉献、牺牲

3. 本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振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想法

自主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五、教师当导演带领学生登上梦想舞台,个性化地再读全诗

1.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前后有什么变化?

──由低沉缓慢到高亢急速前三节末尾的“──祖国啊!”和全诗末尾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直接显示出诗歌感情基调的变化

2.对“祖国啊”一句的朗读进行指导

第一节,“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诗人感到祖国母亲是那样疼痛难忍,禁不住发出“──祖国啊!”的深沉呼唤多么沉重,多么痛苦!语调应缓慢低沉读“──祖国啊!”时,要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

3.学生进入角色——分组研读

(1). 请模仿老师的分析方法分组研读二、三、四节,小组成员间相互质疑、交流,做好记录,然后选一名同学全班交流,各个小组互相补充

(交流时采取读一节交流一节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仔细体会)

(2)教师引导: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