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教案 > 初三教案 > 化学教案

初三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原子的结构

编辑:sx_zhanglz

2015-09-22

教案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有序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精品学习网为各位老师准备了初三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

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讲述,并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好像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原子这么小,那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

【讲述】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弄清楚原子结构的奥秘。(板书本节课的课题)

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

【讲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

【讲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

电子的发现摧毁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并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科学们也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开始进一步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述】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即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

【提出问题】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记录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播放实验的视频】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现象,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呢?

【讲述】卢瑟福认为,带正电荷的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沿着不同轨道运转。

【投影】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环节三、认识原子的构成,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

环节四、课堂小结(略)。

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初三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相关推荐:

初三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案: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化学第一单元教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标签:化学教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