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教案 > 初二教案 > 语文教案

初二上学期语文《诗五首》教案设计模板~

编辑:

2016-11-17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第三句是抒情,试分析,作者为什么把“愁心”寄与“明月”?

探究学习:

这一句的含义丰厚,须细细品味。作者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自己和朋友都可看见她,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请分析。

探究学习: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的最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议论的是自然现象,但分析诗歌要知人论世。先找资料了解一下王安石的生平和北宋社会韵历史背景,再琢磨一下,看能不能深入地解析这两句。

探究学习:

这两句写的是自然现象,实际指的却是社会现象。王安石在宋神宗时做了宰相,进行变法,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决贯彻执行新法,毫不动摇。“不畏浮云遮望眼”正是这种战斗精神的真实写照。王安石之所以能够经得起狂风恶浪的冲击,是由于他在政治上能高瞻远瞩,看清了社会发展趋势,坚信变法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巩固国家政权。所谓“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内在含义,实际上就是指此。

三、选题设计

1.王维的《使至塞上》据记载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但并没有说月日年,能从诗中看出写的是哪个季节吗?

研究指向:

由“归雁入胡天”可以看出。

2.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研究指向:

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3.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下泪;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研究指向:

两种解释,—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标签:语文教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