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会考 > 初中会考历史

初一历史与社会下册七八单元期末会考资料

编辑:sx_songyn

2014-06-09

初一历史与社会下册七八单元期末会考资料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曙光

 我国是目前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

 中国目前发现的重要原始人类遗址有:

 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

 约70万到20万年前的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

 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

 北京人居住在洞穴里,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打制石器、天然火,并且学会了在山洞里保存火种。

 火的使用,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抵御野兽的侵袭,推进了人类由生食向熟食的转化。

 考古学家把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旧石器时代”。

 传说中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分别是: 黄帝和炎帝。

 黄帝:姬姓部落;

 炎帝:姜姓部落。

第2课  原始农耕的形成

 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特色。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这种建筑能够通风防潮,适应了南方潮湿、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他们使用的是经过磨制的石器和骨器。他们能用苎麻织成布做衣服,会挖掘水井,还饲养猪、狗、水牛、鸡等畜禽。

 考古学家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新石器时代”。

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村。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屋,一部分在地下,一部分在地上。这种建筑适应了北方地区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他们饲养猪、狗等家畜,种植粟、黍等谷物。

 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化形成了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黄河流域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格局。

 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是指:黄河 。抗洪排涝、兴修水利成为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的是开挖沟渠、疏通河道的治理方法。大禹治水的成功,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水利事业的兴起,标志着农耕文化的进步。

第3课  国家的诞生与发展(夏、商、西周)

 启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夏朝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了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北)。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后,商朝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西周为了有效统治辽阔的领土,实行分封制。西周还实行以血缘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第4课 商周文化的瑰宝

 商代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因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而得名。随着甲骨文的出现,中国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甲骨文所记载的都是有关占卜的内容,所以也称为卜辞。甲骨卜辞对研究当时历史有重要价值。

 夏代,人们已经开始把铜、锡、铅熔化在一起铸造青铜器。商周时期,我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阶段,其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也居于领先水平。

 商周时期,人们为了纪念祖先、记录赏赐、记述战功或王命等,常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金文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文献。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拓展

第5课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

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春秋时期。

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提出“尊王”和“攘夷”的口号,首先称霸。

 齐桓公之后,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争霸,史称“春秋五霸”。其中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 战国七雄:秦、楚、韩、赵、魏、齐、燕。

 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是由春秋时期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演变为歼灭对方主力,给对方以毁灭性的打击。

 秦孝公起用商鞅,实行变法。主要内容: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承认土地私有,努力耕作者可免除徭役;鼓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赏赐爵位和田宅;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一人犯罪,株连邻里);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还限制宗室特权,贵族子弟若无军功,就没有爵位。

第6课  生产技术的进步

 铁农具和牛耕是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在战国时期广泛使用。铁犁和耕牛的结合,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秦昭王时,为了保障灌溉,发展生产。李冰父子在四川成都有平原兴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第7课  文化思想的繁荣

 中国的学校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人们将早期的学校统称为“庠”、“序”。

 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贵贱贫富,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 战国的墨子是墨家学派,他著作《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

 战国的孟子是儒家学派,他著作《孟子》的主要思想民贵君轻,“仁政”,反对兼并战争。战国的孟子反对一切战争,用“仁政”治国,主张“施仁政于民”。

 战国的庄子是道家学派,他著作《庄子》的主要思想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 战国的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他著作《韩非子》的主要思想是历史进步,法治,中央集权。

 春秋末年的孔子是儒家学派,他著作《春秋》的主要思想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

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他著作《道德经》的主要思想是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 战国的孙武是军事学派,他著作《孙子》的主要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三单元  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

第8课  秦帝国的兴亡(秦)

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实现全国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

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实行郡县制,各级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秦始皇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并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以小篆为标准文字,以后又推广了便于书写的字体—隶书(统一文字)。为了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修筑以驰道、直道为主干道的交通网络。

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秦始皇下令将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延伸,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 沉重的劳役和赋科使民不聊生,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不到半年,起义宣告失败。

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攻入关中,占领咸阳,秦朝灭亡。

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

第9课  汉朝的兴盛(西汉)

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史称西汉。

 汉初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到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 汉武帝时期,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

 为了寻求共同抗击匈奴的盟友,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是西域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第10课  帝国分裂与民族融合(东汉、三国)

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 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

 三国鼎立。

 孝文帝即位后,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北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措施包括:禁止鲜卑服装和语言,提倡汉服、汉话;改鲜卑姓为汉姓;采用中原王朝的官制和法令;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与汉族通婚等。

第11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

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为纸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开始用麻造纸。

 南朝时期,祖冲之将圆周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他的数学名著《缀术》被列于官学中的教科书。他擅长机械制造,精通天文历法,制定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精确的历法。

第12课  文化与宗教

 西汉时期,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共130篇,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形式组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东汉史学家班固创作了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以后历代史学家都仿效、继承这一体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

 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道教思想体现了关注现世和人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佛教起源于印度,汉代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宣扬现世的苦难,认为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第四单元  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

第13课  统一的隋唐时代(隋、唐)

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重新建立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走向强盛。

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的统一虽然短暂,但承上启下,为唐朝的繁盛创造了条件。

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我国官吏选拔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初创于隋朝,并在唐朝得到充实和发展。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众多,其中进士科最为人们所重视。实行科举制度后,官吏选拔的权力由中央掌握,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地方世族门阀把持选举权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为决策机构,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为审议机构,负责审阅奏章和诏令;尚书省为行政机构,负责政令的实施,

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分管各部门事务。三省长官共同参决军国大政,相互制衡,均受制于皇帝,从而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 618年,唐朝建立,唐太宗李世民是奠定唐朝盛世局面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唐朝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 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周边关系融洽,百姓安居乐业,后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第14课  繁盛的经济

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浙江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西南),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 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都城。

第15课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

 唐太宗李世民被西北各民族奉为“天可汗”。

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加强了唐朝中央与吐蕃的政治关系,促进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 日本派“遣唐使”前往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鉴真东渡日本,推动了日本佛教发展,传播了中国的科学技术。

第16课  唐代的诗与画

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

 李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

 杜甫是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经历了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被尊为“诗圣”,他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盛入衰的过程,故被后世称为“诗史”。

 被后人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画家。

第五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宋元文明

第17课  两宋新格局(五代十国、北宋、南宋)

 唐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

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各代历时很短,最短4年,最长的16年,总共54年。

 于此同时,山西和南方先后出现十国:前蜀、吴、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10个割据政权。

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 赵匡胤即宋太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 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第18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 1038年,西北地区的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

 1115年,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先后灭辽、北宋。

 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与金达成“绍兴和议”。

第19课  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

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集中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的风貌,是宋代城市生活的缩影。

 商品经济的发达促使了货币的发展,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20课  辽阔帝国的统治(元)

 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

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1279年统一全国。

元朝为了治理辽阔的疆域,设立“行省”制度。

第21课  三大发明的进步与传播

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 战国时期,人们制作“司南”用于指示方向;北宋时,人们创造了人工磁化的方法,漂浮式指南针最早应用于航海,后制成“罗盘”。

 北宋末出现了爆炸性火器“霹雳炮”,南宋时出现了利用火药爆炸力来发射弹丸的管形火器“突火枪”,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形式。

第22课  宋词与元曲

 词是兴于晚唐,盛于两宋的新体诗歌,婉约词和豪放词是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流派。

 元代最有创造性的文艺作品形式是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由诗、词演变而来的新的诗歌体裁;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戏剧。通常所说的元曲,主要是指元杂剧。《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是元朝著名的杂剧作家

第六单元  拓展与停滞的明清文明

第23课  专制皇权的强化(明、清)

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南京),后迁都北京,朱元璋即明太祖。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统治。

 明成祖朱棣称帝后,选拔部分官员任内阁大学士,协助处理全国政务,创立了内阁制度。

 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 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明代帝王先后建立了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等特务机构,这些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第24课  文明的交流

 明朝前期,为了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 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出使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代表人物是利玛窦。

第25课  工商业城镇的繁荣

 宋元时期,景德镇已经以制瓷闻名,明朝以后,逐渐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被誉为“瓷都”。

 苏州城是明清时期江南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是当时丝织业的中心,也因此享有“丝绸之都”的美誉。

第26课  边疆的巩固

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 康熙时,清朝进军台湾,设台湾府,进一步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

 清朝初期,清政府确立了“达赖”和“班禅”的认定与册封制度。乾隆年间,清政府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并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这些措施有利于西藏政局的稳定和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第27课  文学与科技

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影响最大的是并称“四大古典小说”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

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约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 明代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长篇神话小说。

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一部描写以宋江为首的水泊梁山群雄传奇故事的长篇小说。

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景象。

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

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巨著。

第28课  禁锢与封闭

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从格式到内容制定了一系列新规定,称为“八股取士”,它是统治者推选愚民政策的产物。

 明清时代文字狱,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场大浩劫。

 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相关推荐:

2014年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及资料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