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会考 > 初中会考动态

2014初中会考动态

编辑:sx_songyn

2014-05-26

2014年初中会考动态

语文

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全面考查初中毕业生在七至九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情况,适当注意高中、初中语文的衔接,考试要注意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要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语文能力的发展情况,还要考查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情况,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情况。选材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考试采用书面闭卷的方式,试卷结构分会考卷和加试卷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会考卷100分,加试卷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内容及赋分:

会考卷:

1、积累与运用 20分(左右)

2、阅读30分(左右),(现代文阅读20分左右,文言文阅读10分左右)。

3、写作50分

加试卷:

1、语言积累与运用  20分(左右)

2、阅读 30分(左右)

数学

一、考试性质

2008年内江市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之一,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评价初中毕业生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数学毕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命题依据

数学学业考试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现行教材(华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命题依据。

三、考试方式

数学学业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四、试卷结构

全卷分为会考卷(100分)和加试卷(50分)两部分。

试题题型包括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会考卷含12个选择题36分、4个填空题20分及5个解答题44分;加试卷含4个填空题20分和3个解答题30分。

试题难度比例:容易题60%,中等题30%,较难题10%。

五、考试内容及分值

数与代数(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整式与分式、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等)约65分;空间与图形(平行与相交、三角形全等与相似、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圆、全等变换、视图与投影等)约50分;概率与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图表、概率等)约25分;探索与研究约10分。

英语

一、命题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五级要求,考试范围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新目标)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所学全部内容。

二、考试方式

英语学业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三、试卷结构

全卷分为会考卷(100分)和加试卷(50分)两部分。

四、试题难度

试题难度比例:容易题60%,中等题30%,较难题10%。

物理

九年级毕业生的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所达到的物理水平,其考试成绩既可以作为衡量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命题将完全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从多个方面来考查学生,以便促进物理新课标多维培养目标的形成。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达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提供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估依据,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有利于教学手段的改进,有利于高中招生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1、命题以课标和所使用的教材为依据。注重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以及分析 、概括问题的能力。

2、注重试题素材的时代性。加强试题的题干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知识的联系,反映物理学知识的发展与应用,以及物理知识的运用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3、注重物理教材在复习中的指导作用,不要用某本资料作为复习的指南,一定要关注教材中的素材、例题、习题、插图、信息窗和探究实验。

4、试题按力学40%、电磁学40%、光学8%、热学8%,其它占4%的比例分配。

5、试卷仍然按单选题约36分、填空题约28分、作图题约6分、实验探究约16分、计算题约14分的命题原则进行命题。

6、试题的难易程度按:容易题约60%、中等难度题约35%、较难题约5%进行分布,力争将试题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6左右。

7、所有教材中不要求的内容都将不作为命题的内容。

化学

一、依据:《课程标准》和《四川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以及上教版教材上下册。

二、题型:选择题(单选),填空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其中选择题所占分值比例不超过40%。

三、难度:试题侧重考查“双基”,适当注重能力要求,其中基础题占60%,中等难度题占30%,较难题占10%。科学探究和实验内容约占20%,化学计算的内容约占10%。

四、注意的问题:

1.试题不超出《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2.适当体现化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3.拓展视野的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

政治

一、考试的性质和目的:

2008年内江市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考试是义务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毕业会考和升学考试的统一。目的是在全面评价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同时,也为高中阶段招生提供依据。因此,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将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并适当考查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依据、范围和分值

1.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第四单元、八年级第四单元、九年级(全一册),所考分值大约85%。

2.《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考分值大约占5%。

3.时事政治:2007年4月——2008年3月的国际、国内重大时政(包括内江重大时政),所考分值大约占10%。

三、试题结构

第一卷选择题,由15个单项选择题组成,所占分值约45%;第二卷由填空题,判断、体验与感悟、能力与创新等题型组成,所占分值约55%。

四、题的难易度比例

容易题大约70%,中档题大约20%,较难题大约10%。

历史

2008年初中历史(川教版)

七年级中国历史(约10分)

上册:第四学习主题的第1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的第1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第4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八年级中国历史(约40分)

上册:第一学习主题的第1课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三学习主题的第1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4课红军长征,第四学习主题的第1课抗日救亡运动——第4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五学习主题的第1课全面内战的爆发——第2课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下册:第一学习主题的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第三学习主题的第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3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第5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第6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第四学习主题的第1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第2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第五学习主题的第1课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第2课朋友遍天下,第六学习主题的第1课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九年级世界历史(约50分)

上册:世界古代史第四学习主题的第1课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第2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第五学习主题的第3课古代宗教。世界近代史第一学习主题的第1课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第5课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第二学习主题的第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2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学习主题的第1课美国南北战争——第3课日本明治维新,第四学习主题的第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下册:第五学习主题的第1课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世界现代史第一学习主题的第1课伟大的十月革命,第二学习主题的第1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3课德意日的法西斯化,第三学习主题的第1课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第3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四学习主题的第1课“冷战”局面的形成——第3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六学习主题的第1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第七学习主题的第1课第三次科技革命。(与2007年范围相比,有少数变动。)

内江市初中2009级生物、地理结业考试说明

生物

一、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二、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三、试卷长度:生物卷6页。

四、考试时间:60分钟。

五、试题难度:低档题:中档题:高档题=7:2:1

六、命题依据

(1)课程标准。

(2)教材。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上册(2006年6月第6版)、七年级下册(2006年12月第6版)和八年级上册(2007年6月第6版)、八年级下册2007年12月第6版)(即现在的七年级学生所用的教科书)。

七、命题范围

七年级上册:

第1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中的第2章。

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第5—6章。

七年级下册:

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的第9、10、12章。

八年级上册:

第5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中的第14—15章。

第7单元(健康地生活)中的第18章。

八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生物技术)中的第21章。

第九单元(生物的多样性)中的第22章和第24章。

第10单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中的第25章。

地理

一、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二、题型: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

三、难度:低档题:中档题:高档题=7:2:1。

四、命题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五、命题范围:

第一部分   地球和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的倾斜,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天气与气候。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世界的人口与人种、语言和宗教。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等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和主要城市。

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

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特点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地形的总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季风活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候灾害。主要河流及水文特征。长江、黄河的概况。土地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民居的地方特色。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以及它们的地理差异。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北方地区的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第四部分   乡土地理

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交通、人口等地理特点

 

相关推荐:

吉安动态之初中会考无补考遭质疑

台湾初中首次会考:难度较以往测试大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