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一 > 语文 > 初一语文教案

2015年初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送灵澈上人

编辑:sx_jixia

2015-05-06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各位老师要特别重视,为了能够很好的帮助各位老师备课,精品学习网特别准备了这篇2015年初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以供参考!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这首诗描写了送灵澈归去的情景,抒发了神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车归去诗人的清闲、寂寞。

这是中唐诗人刘长卿的一首有名的五言古绝,刘长卿的绝句一向为古代诗论家所推崇,这首古绝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古绝题为送灵澈上人。谁是灵澈上人呢?经查证,灵澈上人是中唐时颇有名的一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人(今浙江绍兴),灵澈出家的寺院就是会稽云门山上的云门寺,而竹林寺则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上人每云遊来往歇息之处。这首古绝应該为刘长卿在傍晚送灵澈上人后回到竹林寺时的心境写照。现代诗论家说这首诗“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朴素秀美,是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常读这首古绝,总是让人感到有一种深远的意境。你看其中的“苍苍”、“杳杳”、“竹林”、“钟声”、“荷笠”“夕阳”、“青山”、“独归”、“寺”、“带”、“晚”、“远”,这些词和词组就已经有了一种韵味,虽然淡淡的,但语浅情深,意味深长。读了整个古绝就会使人有一种諳然情伤的感觉。我以为这是唐诗中最好的送别诗。

据史知,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心情郁闷。灵澈呢?当时还未有诗名,云遊江南,可能也不得意。贬官和山僧,出世和入世,这应为这首古绝的另一种意境吧。

人生是否也是殊途同归,应该淡泊功名呢?看着上人,走出竹林,戴着斗笠,踏着钟声,披帶夕阳,孤身独影,向着青山,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注释:

1.灵澈:当时著名诗僧。本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元和十一年(861)卒。《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诗题一作“送灵澈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苍苍:深青色。这里指葱笼的树色。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

3.杳杳(yao咬):深暗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4.荷笠:背着斗笠。带斜阳:映照在夕阳中。

5.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赏析一:

全诗共四句诗,前两句写灵澈欲归竹林寺,后两句写诗人目送荷笠归远的灵澈上人.全诗没有一个明显的"送"字,但内容很切合题意.

以精练的语言创造出灵澈上人所归之深远境地,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开头一句从颜色着笔,以"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第二句从声音着笔,以"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苍苍""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诗意含蓄是这首诗的另一特点.从表面看,这首诗纯写风景,"苍苍","杳杳","斜阳","青山"不都是风景吗 实际上,在"恍如图画"的风景中,蕴涵着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赏析二: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作者介绍: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转运使判官等。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终随州刺史。新旧《唐书》无传,《新唐书·艺文志》中略有记载,其诗则驰名上元、宝应间。据傅璇琮先生《刘长卿事迹考辩》所考,长卿卒年当在德宗贞元二年至七年间。

这篇2015年初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参考:江南逢李龟年

初一语文第二学期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