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一 > 数学 > 数学同步练习

2014年最新数学初一巩固训练《伊索寓言》

编辑:sx_yangk

2014-05-03

2014年最新数学初一巩固训练《伊索寓言》

一、选择题 1.选出给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庇护 矗立 呆板 粘住 A. bǐ chǜ dāi zhān B. bì zhí ái nián C. bì chù dāi zhān D. pì zhí dāi nián 2.选出释义有误的一项( ) A.虚荣:表面上的光彩。 B.庇护:包庇、袒护。 C.洋洋自得:得意的样子。 D.大模大样:形容外表强大的样子。 3.《蚊子和狮子》一开头详写蚊子对狮子说的话,而开战的精彩场面却略写。这一详一略,原因是( ) A.为了表现弱者与强者冲突时,弱者毫不示弱,敢于向强者挑战的勇敢性格。 B.为了突出表现蚊子的自信,敢于藐视敌人的性格。 C.既要表现蚊子的“勇士”精神,又要暴露出它骄傲、自信、藐视一切的性格,更好地表现文章的寓意。 D.用狮子的懦弱无能衬托蚊子的勇敢聪明,从而更好地表现本文的寓意。 4.《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是( ) A.告诉人们:不要信神,神不值得尊重。 B.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的人。 C.讽刺那些缺乏自知之明的人。 D.赞颂雕像者不信神,有反抗精神。 二、判断题 5.《寓言两则》的作者是伊索,他是古希腊寓言作家。( ) 6.《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故事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来叙述的。( ) 7.这两则寓言的情节特点是一样的,即曲折有致,又引人入胜。( ) 8.“妒忌”的意思是:对才能、名誉、地位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 三、填空题 9.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 )的故事。在创作上常常运用( )等表现手法。 10.两则《伊索寓言》,前者以( )喻人,后者以( )喻人,前者喻指( ),后者喻指( )。 四、阅读题 11.认真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①给加线的字注音。 爪: 喇叭: ②解释带“ ”的词语。 较量: ③文中“这样”一词指代的是( ) ④蚊子对狮子说的这番话,其目的是( ) A.为了刺激狮子,杀杀它的锐气。 B.表现自以为了不起,狂妄自大。 C.正式战斗之前的宣言。 D.为了刺激狮子,炫耀自己。 ⑤把蚊子对狮子说的话简要概括成八个字,注意不要改变主要意思 。 ⑥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是因为( ) A.狮子打不过蚊子,气得只有抓自己的脸。 B.狮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有意先抓破自己的脸。 C.狮子很生气,又抓不着蚊子,只好抓自己的脸。 ⑦《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根据它的内容,可以换一个题目,试拟如下:《 》 【创新能力训练】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是( ) A.讽刺了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人。 B.讽刺了自命不凡、狂妄自大而被人讥笑的人。 C.讽刺了爱慕虚荣、妄自尊大而不被重视的人。 D.讽刺了主观主义、骄傲自大、没有自知之明而被人讥笑的人。 二、蚊子战胜狮子的原因是( ) A.狮子也并不是最强大的动物,它也是可以战胜的。 B.充分地看到了对方的长处,更认清了对方的弱点,敢于主动进攻。 C.蚊子善于激怒狮子,使它自己摧残自已,不费力气就战胜了对手。 D.蚊子有必胜的信念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 三、这两则寓言,有以神喻人,有以动物喻人,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寓意。 ①作者借赫耳墨斯讽刺了什么人? 答: ②作者借蚊子讽刺了什么人? 答: 四、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 ) A.《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两则寓言都是先叙述故事,后揭示寓意。 B.《伊索寓言》是一本古代伊索寓言集。伊索,是6世纪地中海的一个奴隶国家,后人将伊所一带的寓言编成集子,故称《伊索寓言》。 C.当赫耳墨斯知道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时,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一个“笑”字揭示了他内心骄傲、轻视别人的心理。 D.寓言跟童话比较,从故事情节安排看,寓言比较简单,童话要求完整。 五、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有一次,浓烟忽然俯视一下烟囱,就嘲笑起烟囱来了:“多渺小,多可怜啊!你那样一动也不动,不嫌乏味么?我看你就像一根呆板的木头。……你是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子底下的?你注意了我高超的舞蹈么?你看了不觉得惭愧么?” 烟囱回答道:“你比我高,比我粗大,还会舞蹈,这都不假。只是你的行动没有一定的方向,你永远只会随风飘荡,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1.本语段用的修辞方法是: 2.运用的写作方法是: 3.从语言看,①浓烟的表现是: ②烟囱的表现是: 【学科渗透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尽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不尽。” 一对偶句见之于什么地方?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是针对谁说的? 2.阅读“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①为什么叫“贞观之治”? 答: ②“贞观之治”的特点有哪些? 答: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C 2.D 3.B 4.B 二、5. × 6.√ 7. × 8.√ 三、9.讽刺(或讽喻)拟人 夸张 10.神 动物 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的人 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相关推荐

初一数学七年级代数式的值练习题  

七年级数学整式的乘除同步测试练习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