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一 > 历史 > 历史试卷

2015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新人教带答案)

编辑:

2015-11-13

四、材料分析题(3*6分)

30.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成就世界瞩目,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合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回答: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商君”领导了哪次改革?(1分)材料二中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哪项措施?(1分)

(3)《史记•李斯列传》中又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1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1分)

31.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许多海内外华人在雕像前虔诚地祭拜 着:一代圣贤……孔子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 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

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樊 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 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

——梁启超《世界伟人》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援引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主张?(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该主张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材料三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概括指出其评价的主要依据。(2分)

32.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 阶级为加强统治,总是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请问,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和秦朝分别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探究二 经济篇

(2 )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2分)

探究三 文化篇“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3)右图所示,是中国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你知道是什么吗?(1分)

探究四 感悟篇

(4)综合上述材料,你获得了哪些启示?(1分)

标签:历史试卷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