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一 > 历史 > 历史试卷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4

编辑:sx_liuwy

2012-11-16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4。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4

一、史学判断(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你仔细判断后,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下面的答题框内。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1、1965年,在我国西南某省发掘出两颗牙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有用火的灰烬,经科学家测定是17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由此判断,该人类文化遗址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2010年按我国的农历推算是“庚寅年”,这种纪年法属于

A.公元纪年 B.干支纪年 C.帝号纪年 D.年号纪年

3、在世界各国的文字中,汉字是汉文化的符号表现和传播工具,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今天的汉字是从什么发展而来的?

A.甲骨文 B.大篆 C.金文 D.小篆

4、铁农具的使用,推动了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是在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秦朝

5、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哪项内容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6、育人中学为了迎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举办了古代文化知识竞赛,其中有一道题目是

“我国闻名世界的古代防洪灌溉工程是什么?”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是

A.都江堰 B.赵州桥 C.通济渠 D.永济渠

7、我国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人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主张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的是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

8、假如你生活在秦朝,要给朋友写一封信,所写字体最有可能是

A.甲骨文 B.楷书 C.小篆或隶书 D.草书

9、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于丹谈《论语》心得,引起了人们对儒家思想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始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清朝

10、丝绸织绣着中国早期的繁盛与光华,随着东方美丽的传说,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播送着中国璀璨而精致的文明。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A.郑和 B.玄奘 C.鉴真 D.张骞

二、史林释意(每小题6分,共12分)

11、识图辩史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以上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故事?(2分)

(2)这两则历史故事分别出现在什么历史事件中?(2分)

(3)这两则历史故事给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有什么启迪?(2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请回答:

(1)上述诗句出自于哪位诗人的哪部作品?(2分)

(2)这部作品是采用什么诗歌体裁创作的?(2分)

(3)阅读了上述诗句后,你有什么感想?(2分)

三、历史探究(8分)

1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唱出了中华大家庭的民族情谊。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有统一也有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结合相关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的前身叫什么?(2分)

(2)我国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谁建立的什么朝代?(2分)

(3)秦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至少答出三点,3分) 你怎样评价秦始皇?(1分)

2010年秋段考七年级历史答案

一、史学判断(每题2分,共2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BACDABCBD

二、史林释意(12分)

11、(1)勾践卧薪尝胆。商鞅徙木立信。(2分)

(2)春秋争霸(或吴越争霸)。商鞅变法。(2分)

(3)吃苦耐劳,执着追求。说话算数,讲究诚信。(言之有理即可,2分)

12、(1)屈原。 《离骚》。 (2分)

(2)楚辞。(2分)

(3)忧国忧民,不断探索与追求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2分)

三、历史探究(8分)

13、(1)华夏族。(2分)

(2)禹建立的夏朝。(2分)

(3)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书同文,车同轨;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评价秦始皇: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一位暴君。(1分)

 

相关推荐: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测试题

更多初一历史试题,请关注精品学习网  

 

标签:历史试卷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