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二 > 语文 > 语文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人教版)

编辑:

2015-10-13

(二) 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今天你“低碳”了吗

戎戒

①盘点2009年的关键词,“低碳”无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低碳经济”、“碳交易”、“碳汇”等概念正日益进入公众的生活。

②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消费领域。

③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个人节约一度电、一杯水,意义可能并不显见,但是,人人都自觉践行,汇聚起来,其效益就不可低估。以塑料袋的使用为例,自限塑令执行一年多以来。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2/3左右,相当于节约石油240万一300万吨,减排了二氧化碳120万一l50万吨。再以去年夏季提倡的调高空调温度为例,据测算,当空调从24℃提高到26℃。仅北京就可以节约4亿度以上的耗电量,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单纯的数字只能说明集腋成裘的效益,广泛的宣传发动则会激发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回顾2009年“为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我国民众表现出空前的关注与支持。在2009年3月28日晚20:30_-21:30。诸多夜景工程绚烂的灯光瞬间熄灭,突然的漆黑与静谧却更让人感到美丽与震撼,也展示出广大民众对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无声的支持。也许这一活动所节约的能源无法精确统计,但由此而产生的宣传示范效应却远远大于单纯的数字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④低碳生活是一种观念引领,也是一种自觉行动。不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媒体参与,都应当努力营造“低碳”环境的舆论氛围,向每一个市民普及低碳生活的科技知识,倡导公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妓励“公交优先”,推广示范节能和斯能源汽车;少开私家车,完善试点城区自行车租借服务体系;编制“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低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奋节俭的优良品质,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对地球家园的关心与爱护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关心与爱护,这正是低碳生活的价值所在。

⑤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环保理念。当下不妨先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项小建议做起——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48克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l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采汽车减少l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体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将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低碳生活不仅能够精确计算出人们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能够以自己的生活细节的改变来证明:气候变化不只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摘自《科学与文化》2010年第3期)

9.本文是事理说明文,其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10.第③段中连举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11.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说明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方法(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链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12.(1)结合原文,用简洁的语言阐释链接材料中政府提倡的“低碳减排”的含义。

(2)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

(三)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智慧也可以移植

①《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读书人朱尔旦天生愚笨,学习成绩很糟,几次参加科考都未及第。后来,他结识了一位主管人间生死的陆判官,请求帮忙。陆判官施展法术,从死人身上选了一颗“慧心”,调换给了朱尔旦。从此朱尔旦变得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下笔神思飞扬,不久就考中了举人。这个故事虽说是蒲松龄先生编造的,但现代科学不仅有可能用生物工程方法把知识“拷贝”到大脑里,使一个知识不多的人很快获得很高的常识,而且有可能将人的智慧从一个人的身上搬到另一个人身上,使后者拥有前者的记忆。

②早在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麦康纳尔就用涡虫做过记忆移植的实验。他用一束光去照射一群涡虫,同时用电流刺激它们。时间久了,这群涡虫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看到光束,即使没有电流也会马上避开。麦康纳尔把这些涡虫碾成了浆液,用来喂没有训练过的涡虫。奇迹发生了,没有经过训练的涡虫看到光束也马上避开了。这个实验表明,动物的记忆可能存在于某种物质之中,因而可以从一个个体移植给另一个个体。

③1978年,联邦德国有位生物学家叫马田,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证实麦康纳尔的结论。马田选择了两只健康的蜜蜂,对其中的一只作专门训练,每天让它在一个固定的时刻从蜂房里飞到另一个蜂房去寻找一碗糖蜜。时间久了,这只蜜蜂就养成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作一次这种飞行的习惯。马田从被训练过的蜜蜂的神经组织里取出某些物质,移植到未训练过的蜜蜂的神经组织里。奇迹出现了,未训练过的蜜蜂的伤口长好后,居然像训练过的蜜蜂一样,每天到了固定时间,就毫不迟疑地飞到放着糖蜜的那个蜂房里去。

④马田的“换脑术”轰动了欧洲,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得不相信,记忆是完全可以移植的。

⑤美国的神经化学家瓦加尔,曾从大鼠的脑中分离出了3种记忆物质,它们是黑暗恐惧素、嗓声忍受素、蓝绿色辨别素。把这3种物质中的一种注入大鼠的脑中,大鼠就能增加对某一方面的感受能力。荷兰化学家戴维德从大鼠脑中分离出另外一种记忆物质,把这种物质注射到大鼠的脑中,大鼠的记忆力就显著提高。

⑥到目前为止,从高等动物中分离出来的记忆物质还不很多。经分析发现,这些记忆物质都是由某种特殊的蛋白质组成,因为构成的形式不一样,性质也就大不一样。

⑦瓦加尔进一步预言:记忆也像动物的遗传那样,是通过一种密码来实现的,一切动物的记忆密码都相同。

⑧既然记忆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那么记忆蛋白能否应用于人类呢?为此比利时科学家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他们用加压素喷洒一位因车祸昏迷不醒的青年的鼻子,一天后这位青年记起了一些车祸的情况,一星期后恢复了记忆。以后他们发现加压素不仅能恢复病人的记忆,而且能提高记忆力、识别力和注意力。

⑨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一旦获得成功,《聊斋志异》中的神话将变成现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飞跃。假如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即将离世,只要把他大脑中的记忆物质取出来,移植到一些年轻科学家的头脑里,他的工作就可以有人接替了。

(选自《中国科协报》)

13.开头一段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14.文中②—⑥段大致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15.文中是怎样说明“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的?

16.全文说明的是移植“记忆”,可标题却是移植“智慧”,这个标题有问题吗?为什么?

标签:语文试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