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二 > 生物 > 初二生物教案

初二生物走进蚂蚁世界教学

编辑:sx_fuxh

2013-04-09

【摘要】下面编者为大家搜集了“”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案例赏析】

一、进入问题情境

以“问题”为载体,注重实践是探究性学习的显著特征,为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入问题情境:“提出你对蚂蚁感兴趣的问题”。由于蚂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小动物,平时学生就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对此项调查非常感兴趣,纷纷提出了自己对蚂蚁感兴趣的问题: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蚂蚁是不是和蜜蜂一样有“头领”?蚂蚁的触角剪掉后还能找到自己的家吗?蚂蚁为什么能驮动比自身体重大好多倍的物体?蚂蚁能游泳吗?蚂蚁有IQ吗?……经统计共有14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进行实践体验

1.搜集分析信息。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途径获得:咨询专家──东北三省著名昆虫学家张雨奇教授;上网下载;查阅书刊──《儿童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蚂蚁的食用和药用》等;通过电视节目──“奇趣大自然”、“动物世界”、“科技博览”等。通过搜集信息资料,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学会了查找相关资料的快捷方法,通过分析资料学会了识别有用资料淘汰边缘资料。

2.观察和实验。在观察实验中有的小组观察不全面,如研究“蚂蚁是昆虫吗”的课题小组,只观察一种蚂蚁就得出蚂蚁是昆虫的结论。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多观察几种蚂蚁再得出结论。有的小组设计的实验具有科学性,如研究“蚂蚁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课题组采用了列表统计数据的方法计时观察蚂蚁取食每种食物的数量。研究“蚂蚁为什么要打仗”的课题小组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1)将同窝蚂蚁放在一起看它们是否打仗,将不同窝蚂蚁放在一起看他们是否打仗;(2)将正在咬杀的不同窝蚂蚁用清水洗去身上的气味观察是否打仗,将同窝蚂蚁喷洒香水看回窝后是否打仗。有的学生在观察中善于思考:许建同学发现蚂蚁往洞中搬运大块食物时不是推而是拉。通过观察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树立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撰写研究报告。通过讲座掌握课题报告的撰写方法,本次课题报告主要有两种形式:(1)实验报告:问题—方法—结果—分析—结论;(2)小论文:题目—引言—正文—结论。

三、研究成果交流

让课题组成员到前面介绍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台下的学生可针对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通过交流,学生分享了研究成果,在答辩过程中闪现出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和灵感。

1.金点子。在研究蚂蚁的行为和蚂蚁洞的结构时需要挖开蚂蚁洞观察,但是他们不忍心破坏蚂蚁辛辛苦苦建起的家园,所以都取消了这个计划。王德浩认为到堤坝附近挖蚂蚁洞,既可以看到蚂蚁的地下宫殿,又可以防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一想法不仅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而且体现了很可贵的同情心。魏雨利同学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蚂蚁喜欢往洞穴中搬运香肠,于是她想在香肠中放入一架微型摄像机,当蚂蚁将香肠运到洞穴里面的时候就可以拍到蚂蚁洞的结构,这一方法虽然受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施,但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2.小发明。研究“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课题小组,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蚁穴观察盒”,用这个盒子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的蚂蚁洞与洞之间的通道,有趣的是我们看到了蚂蚁排成队一个接一个地往外运沙砾的“壮观”场面。

四、感悟和体验

陆正:在观察蚂蚁取食时,我们看到蚂蚁发现食物时,不是自己独吞,而是招引同伴一起分享,我觉得蚂蚁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人类学习。

张宝达:当一只蚂蚁搬不动大块食物时,立刻就有许多蚂蚁来帮忙,它们齐心协力共同将食物拖入洞中。这个情景让我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的含义。

王辰:为了寻找蚂蚁的卵,我们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每个双休日都到野外去找,常常累得筋疲力尽,多少次我都想放弃不找了,幸好小组同学相互鼓励。终于有一天我们看到了蚂蚁的卵,我们高兴地欢呼跳跃,想不到“艰辛后的成功更快乐”。

陈昊:通过课题研究,我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交流我学会了采纳他人的建议,学会了理解、欣赏他人,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学到的。这会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大有帮助。

教师:半年的实践与探索,使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一个个“金点子”的产生,让我体验到了极大的惊喜与快乐,我感到学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关键看教师怎样去开发。我为有他们这样的学生而骄傲和自豪。

【设计意图】

一、设计理念

立足改变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资源分析

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学生平时就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他们对这个课题非常感兴趣。有关蚂蚁的资料在常见的科普读物、网站、媒体都有介绍,蚂蚁随处可见,观察材料易得。这些资源为探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学情分析

1.优势。在学生刚刚学完有关的基础知识后,开展此项活动,学生已具备了研究蚂蚁的知识基础。初中学生热爱生活,求知欲强,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提升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2.弱势。探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超出了教师的视野范围,他们的活动有很大的流动性,不便管理。对这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家长并不理解,他们反对孩子搞调查研究,所以不给孩子时间,这是致使研究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策略

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避免探究性学习陷入盲目境地。教师要研究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困难,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途径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既让课题顺利进行,又保证学生学习不受影响。当然,最关键的是做好家长的协调工作,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搞课题研究。

【案例评析】

1.开发利用了课程资源。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成为课改的新理念,基于这种认识,王雪梅老师开发、利用了如下课程资源:(1)学生原有的认知储备;(2)家长的经验;(3)专家的知识;(4)网络资源;(5)各种媒体;(6)科普读物。

2.凸显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

3.教学呈现出开放的态势。从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到研究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来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获得了亲身体验,提高了实践能力。

4.重视研究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有许多感受与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遇到了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他们也会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总之,“走进蚂蚁世界”的课程设计,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具体的生活,为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此课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初中 > 初二 > 生物 > 初二生物教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